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KEAP1基因突变通过Nrf2-ABCG2信号通路介导胃癌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PCR测序法检测胃癌病人肿瘤组织中KEAP1基因突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胃癌组织中Nrf2及ABCG2表达情况。根据是否携带KEAP1突变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比较组间术后生存期及Nrf2和ABCG2表达量。结果 :126例胃癌病人中检测到15例KEAP1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11.9%。KEAP1基因突变组胃癌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4.0个月,低于KEAP1基因无突变组(40.5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01)。KEAP1基因突变的胃癌病人中,Nrf2及ABCG2蛋白表达量高于KEAP1基因未突变的病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王昕海  李孟军  辛国明  王雅平  唐一帆 《上海医学》2007,30(8):622-623,F0003
巨大尖锐湿疣(GCA)是一种缓慢增长、巨大、类似菜花样的肿瘤,由Buschke和Loewenstein于1925年最先描述。肛周GCA由Dawson于1965年首次报道,国内有学者将发生在肛周的疣体过度增生、超过蚕豆大小的尖锐湿疣称为肛周GCA。临床上GCA类似恶性肿瘤,病理学上却为良性表现且无远处转移,但由于其局部复发率较高,且存在化生为鳞状上皮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所以治疗宜积极、彻底。目前对于较小的尖锐湿疣可采用局部涂药、冷冻、电烧灼和激光等方法,但对于GCA,手术切除是首选。我院肛肠外科于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通过局部根治切除术治疗肛周GCA患者46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进食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118例,按照是否采用早期进食分为早期进食组和传统进食组,每组各5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有所改善,早期进食组高于传统进食组(P﹤0.05);与传统进食组相比,早期进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 经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早期进食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快速康复,临床上值得更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5例胃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报道,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诊断正确率为68.6%肿瘤,中位直径7.0(1.5~14.0)cm。行胃楔形切除9例,胃部分切除23例,全胃切除3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9例。CD117(+)100%,CD34(+)90.9%,Vim(+)79.3%,SMA(+)42.9%,S-100(+)26.9%。术后有6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1例进行了再次手术。2例出现肝转移,3例后腹膜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2例死亡,4例带瘤生存。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以及高危病人为胃GIST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结论:胃GIST高危病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大,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同时高危和复发转移者应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检出并定位不能扪及的乳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出乳腺不能扪及病灶的可行性及其定位活检方法。方法:常规高频超声检查以发现临床不能扪及的病灶.拟诊为肿瘤性病灶则在超声引导下行Hookwire穿刺,并由此引导作手术活检。结果:对980例共1247处不能扪及的病灶进行了超声诊断并引导活检。共计查出乳腺癌115处,上皮不典型增生131处。超声对不能扪及的乳腺癌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9%和88%,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为96%;对有活检指征的乳腺癌和癌前期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7%和74%。用本法定位方便、手术顺利地找到病灶并完成活检。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检出临床不能扪及的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超声引导穿刺定位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在诊断及治疗伴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纤维乳管镜FVS-3000系统对504例乳头单孔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4例乳头溢液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56例,乳腺炎101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80例,乳腺癌29例,泌乳症8例,30例未发现异常者列为正常。手术治疗309例。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符合率为77%,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患者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管镜定位在乳管内乳头状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乳管镜定位在乳头溢液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手术对比的优点。方法:将门诊乳管镜检查发现有乳管内占位病变的60例乳头溢液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乳管镜定位下的微创手术和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对比并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30处病灶均证实被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8.0±7.1)min,切口平均长度(2.7±0.2)cm,病理检出率93.3%。与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腺体破坏少、病理检出率高等优点。结论:术中乳管镜定位下乳管内病变的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纤维乳管镜诊断乳头溢液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中的诊治价值。方法:1999年3月-2005年6月,对2608例乳头溢液的病例运用了纤维乳管镜检查,直接观察溢液导管内的病变,初步判断其疾病性质并准确定位;将溢液性质、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0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溢液为乳白色者97例,无色者563例.黄色者l075例,血性者873例。纤维乳管镜拟诊为“导管扩张”361例,慢性炎症59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l609例.乳腺癌42例;并对其中1444例进行了手术。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符合率为78.09%,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纤维乳管镜具一定的诊断准确性和定位可靠性,对乳头溢液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初步检查方法。对具无色、黄色或血性溢液的病人均应行纤维乳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王昕海  邹强 《上海医学》2008,31(5):367-369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通过对病变乳管的检查,可以发现极早期乳腺癌。既往乳头溢液的诊断多采用分泌物涂片、乳管造影、B超、X线钼靶摄片等间接检查方法判断乳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准确率不高,为30%~60%。纤维乳管镜的临床应用,创立了乳头溢液而无肿块的乳管内微小病变的内镜诊断法,为乳管内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现将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