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由于冠状动脉中的易损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部分堵塞冠状动脉造成严重心肌缺血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缺血性猝死等一系列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UAP易损斑块的检出对临床治疗和干预意义重大。目前,对于检测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方法多样,其各有优劣,本文旨在对其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1 2岁 ,学生。以上腹部疼痛 ,呕吐 3天 ,尿少 2天之主诉入院。自述一次性服用甲硝唑 0 2g× 1 0片后出现头昏 ,上腹部不适 ,恶心 ,呕吐伴全身皮肤黄染。 2天后尿量减少 ,每天 2 0 0~ 30 0ml,颜色发红 ,混浊。在外院对症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查体 :体温 36 2℃ ,脉搏 86次 /分 ,呼吸 1 9次 /分 ,血压 1 0 5/ 75mmHg。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神志清晰 ,急性病容 ,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深度黄染 ,无出血点及淤斑。头颅无畸形 ,五官端正 ,巩膜深度黄染 ,两侧瞳孔等大等圆 ,光反应灵敏。口唇不绀 ,咽部充血。颈软 ,…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CT、低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它们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MRI的表现。结果:CT发现腔隙性病灶218个,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灶70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5mm,最大20mm。MRI发现腔隙性病灶278个,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100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2mm,最大25mm。结论:CT、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比CT更敏感,能发现较早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且可以发现CT未显示的病灶。  相似文献   
5.
Chediak-Higashi综合征(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误诊、漏诊1临床资料患者,男,1岁3个月。自4月龄起,面部及手部皮肤逐渐出现棕黑色色素沉着斑。经常发热,咳嗽,畏光、流泪,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后有好转。父母体健,系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查体:体温38.8℃,脉搏150次/分,呼吸34次/分,神志清,精神差发育落后,营养差。面部及手部皮肤可见棕黑色色素沉着斑,躯干部皮肤可见局部白化。颌下、颈后、锁骨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均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质硬无粘连。头发稀疏,呈黄褐色,无光泽…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是小儿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笔者采用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复合法与之对照 ,以寻找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 3~ 1 0岁的小儿上肢手术 68例 ,分成A、B两组 ,每组 3 4例。A组用氯胺酮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B组用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复合麻醉。1 2 麻醉方法 :术前 3 0min给患儿肌注鲁米那 2mg/kg、阿托品 0 .0 2mg/kg。两组均于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 4~ 6mg/kg ,待入睡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A组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如手术时间短采用 0 .5 %…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腹周围癌是指胆胰壶腹周围2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壶腹部癌(胆总管末端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降段的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方式,但该手术对于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的疗效有所差别.将我院近7年收治病例的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青少年胸椎螺钉进钉角的三维测量,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方法用16排螺旋CT对正常青少年(14~17岁)自愿者40例进行全胸椎扫描,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平面三维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e角、f角)。结果 e角:总体变化规律为逐渐减小,T10以上均为正角,T11~12几乎均为负角,即椎弓根尾端与椎骨正中矢状轴成角;f角: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结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有一定规律,手术时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的形态特点,结合影像学资料,选择相应的螺钉进钉角度。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2岁,学生.以上腹部疼痛,呕吐3天,尿少2天之主诉入院.自述一次性服用甲硝唑0.2g×10片后出现头昏,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伴全身皮肤黄染.2天后尿量减少,每天200~300ml,颜色发红,混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RI对青少年颈椎椎间盘的测量,为人工间盘设计、置换及椎间盘相关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SIGNA MR/1.5T磁共振对40例正常青少年(14~17岁)颈椎间盘矢状位多层面的高度及前后径测量:以颈椎正矢状面为中心,分别向两侧以3 mm为间隔,扫描5组矢状位图像,选择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中心高度与前后径,由两名MRI副主任医师测量后取平均值。 结果 (1)颈椎间盘前后径为(14.036±1.812) mm,中心高(4.111±0.813) mm;(2)从C2~3到C6~7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按性别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1)14~17岁青少年颈椎椎间盘高度、前后径各值从C2~7呈渐增趋势,各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2)MRI可直观显示青少年颈椎间盘形态,测量数据能够满足人工椎间盘选择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