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是一种良性子宫疾病,其特征是子宫肌层中存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该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其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临床常表现为无症状、下腹疼痛、异常子宫出血。经阴道超声及磁共振成像有助于AD诊断,尽管诊断方法有所改进,该病缺乏统一分类,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仍不足。目前该病的药物治疗方法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保守手术治疗方法有子宫动脉栓塞、病灶切除术、高强度聚焦超声。研究表明AD对女性生育能力有负面影响,并且具有流产和产科并发症的高风险,AD治疗后可以提高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需要制定AD终生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现多用于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治疗,但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假体感染是常见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导致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然而对感染病原的诊断至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该文主要对人工关节假体感染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细菌生物膜(BBF)是细菌分泌的多糖、纤维蛋白和脂蛋白等物质黏附于生物材料形成的并能将细菌自身包裹于其中的膜样复合物,如关节假体表面的膜状物质。BBF能增强细菌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近年来,BBF对抗菌药物极强的抵抗力成为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关节假体感染后BBF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就关节假体感染后BBF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BBF的形成过程、耐药机制、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一种持续存在于宫腔内的慢性炎症,研究发现CE与异常子宫出血、复发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相关。Toll样受体(TLRs)通过激活MyD88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通路诱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内膜炎的发生,这两条途径都将激活核因子κB(NF-κB),并且诱导IL-1β、TNF-ɑ、IL-6、IL-8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释放,造成机体免疫失衡。本文重点对TLRs-NF-κB信号通路在CE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CE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反复移植失败(RIF)的关系,并分析CD138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RIF患者80例(RIF组)和同期未接受过胚胎移植的不孕患者8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行CD138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E与RIF的关系。80例RIF患者中有34例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并根据是否患有CE再次分组,分为CE组(n=14)和非CE组(n=20),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发现,RIF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D138阳性率为17.5%(14/80),对照组CD138阳性率2.5%(2/8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E组患者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中E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CE组(P<0.05),而子宫内膜中间质及腺体中PR的表达水平在CE组与非CE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E与RIF有关,针对具有CE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CD138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CE患者,ER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个性化激素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主要机制包括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修复障碍和纤维化愈合,进而导致女性闭经、月经过少、复发性流产或生育能力低下.子宫内膜纤维化与IUA的发展有关,但目前对IUA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