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中起主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待观察。目的:分析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特征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08在咸宁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54只健康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购自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肠缺血再灌注组24只及参附处理组24只。①麻醉大鼠,分离其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参附处理组用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1h,再灌注1,24,72h,参附处理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8mL/(kg·h),20mL/(kg·d),由人参和黑付子组成(雅安三九药液公司,批号:030302)。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对照组与肠缺血再灌注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整个实验过程对大鼠进行面罩给氧。②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参附处理组分别于缺血后1h、再灌注1,24,72h取材,对照组于造模后取材,每组各6只。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下列评分系统:0分,绒毛和腺体正常;1分部分绒毛顶端上皮轻度受损;2分,上皮下腺体轻度受损;3分,上皮下间隙扩大,毛细血管充血;4分,上皮与固有层中度分离,腺体受损;5分,部分绒毛顶端脱落;6分,绒毛明显脱落;7分,固有层绒毛脱落;8分,固有层开始消化分解;9分,出血、溃疡形成)和有丝分裂活性。③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未端标记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测定细胞凋亡指数,即每张切片随机取10个高位视野,每100个细胞中凋亡阳性细胞数。④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观察有丝分裂相,10个相邻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具有有丝分裂相的细胞数作为有丝分裂活性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组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指数和有丝分裂活性的测定。结果:纳入大鼠5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h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评分分别为[(0.65±0.35),(3.87±0.86),(0.65±0.35)分,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7.11±1.01),(8.05±1.34),(1.53±0.48)分,P<0.05]。②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72h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7.24±7.05),(24.20±9.87),(11.49±4.71),(6.02±2.16)个,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51.09±13.76),(54.89±15.58),(23.54±9.64),(12.47±5.52)个,P<0.05],缺血1h、再灌注1h有丝分裂活性分别为(10.37±2.03),(11.72±2.07)个,高于肠缺血-再灌注组[(8.24±1.69),(9.95±1.93)个,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增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从而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清胰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按拟定的纳入和剔出标准对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4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术后连续接受低氮、低热量的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5 d,研究组患者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清胰汤.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7天肝功能、凝血功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情况、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第2天血清前白蛋白(183.92±32.71)mg/L,白细胞计数(11.05±2.27)×109/L,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37.82±6.05)g/L、C反应蛋白(22.29±15.01)mg/L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30.31±11.62)U/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SIRS发生率23.8%和平均住院时间(9.25±2.02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清胰汤能减轻肝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促进肠功能恢复和术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瘘的一般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胃肠道瘘患者病因、诊治方法及预后.结果 医源性瘘有29例(50.00%),外伤性瘘21例(36.21%),自发性瘘8例(13.79%);治愈44例(75.86%),迁延不愈6例(10.34%),死亡8例(13.79%).结论 医源性(50.00%)和外伤性(36.21%)因素是胃肠道瘘的主要病因,瘘的临床死亡率高(13.79%),有效引流、肠管造瘘、营养支持、并发症处理(感染、出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感染、出血是至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附(SF)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SF组,每组20只,SAP模型制作采用4%牛磺胆酸钠溶液逆行注射胰管内的方法,动态测定血浆BUN、Cr和TNF-α、IL-6、LPS、ATⅡ水平,观察胰腺和肾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制模后SAP组血浆BUN、Cr、TNF-α、IL-6、LPS、ATⅡ水平升高;SF组血浆BUN、Cr、TNF-α、IL-6、LPS、ATⅡ水平明显降低,胰腺和肾脏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肾功能明显改善,24h后改变更为明显。结论细胞因子、内毒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参与了SAP肾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参附注射液能降低免疫炎性反应和内毒素,减轻胰腺炎和肾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分子RNA干扰(riRNA)同时沉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对肝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质粒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变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DK1、CDK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48 h后双基因干扰组吸光度为0.2,G0/G1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2.70±0.26和7.38±0.06,凋亡率为17%,CDK1、CDK2蛋白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和单基因干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时沉默EGFR和IGF1R基因能有效干扰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使肝癌细胞阻滞于G0/G1期,干扰多个受体分子可能是一种新的肝癌治疗途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炎症因子改变的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儿科接受就诊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7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健康对照组80例;使用吸痰器采集观察组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比较两组儿童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使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分离致病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占65.14%,革兰阳性菌38株占34.86%,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血清炎症因子CRP(16.8±6.7VS5.6±3.2;t=13.59,P<0.01)、TNF-α(22.6±4.3VS 4.7±2.1;t=33.71,P<0.01)、PCT(0.38±0.13VS0.12±0.08;t=15.40,P<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3.49ng/L为截点值,TNF-α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89.66%,曲线下面积为0.87,其结果优于PCT、CRP。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并且测定CRP、PCT及TNF-α水平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情的诊断及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高龄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反应差、并存病多,因此高龄急性胆囊炎病情发展快,容易误诊,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收治64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25例,女39例;年龄71~86岁,平均76.5岁.初次发病26例,再次或多次发病38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4h内27例,1~3d 23例,3d以上14例.临床表现:右上腹部不同程度疼痛者49例,上腹及剑突下疼痛7例,胸前区疼痛5例,3例呈右下腹痛;发热29例,黄疸13例;扪及肿大胆囊21例,局限性腹肌紧张35例,休克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血浆细胞因子与肠道屏障损害后肠源性细笛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清洁级)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和SAP组(n=36)。采用胰管内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作SAP模型。观察胰腺和回肠的病理改变,动态测定血浆TNF-a、IL-6、IL-10和DAO活性、LPS水平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制模后血浆TNF-a、IL-6水平明显升高,48h达到高峰,IL-106h后才明显升高;血浆DAO活性早期升高,24h后明显降低;LPS水平早期即有明显升高,48h达到高峰;SAP24h脏器细笛移位率明显升高,72h达到58.3%。结论 SAP早期即有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和肠道屏障的损害,细胞因子通过损害肠遗屏障,引起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同时,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又促进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加重肠黏膜屏障本身的损害,遣成恶性循环,引起SIPS和MODS的发生,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共收治80岁以上高龄患者138例,其中69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并收到了较好临床效果。现就其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41例;年龄80~92岁,平均83.5岁;胆石症3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17例,空腔脏器穿孔2例,急性阑尾炎5例,肠梗阻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早期加用生大黄灌肠和芒硝腹部外敷,观察两组主要临床指标、血浆TNF-α、IL-6和LPS含量及胃肠道功能衰竭、胰腺继发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主要临床观察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O.05);血浆TNF-α、IL-6和TPS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肠道功能衰竭、胰腺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生大黄灌肠和芒硝腹部外敷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保护了肠道屏障,降低了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减轻了全身炎症反应和胰腺继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