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并向年轻化发展。正确的分型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对功能性便秘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病史6个月-30年不等。应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进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计算传输指数(TI)和结肠排出率;同时结合盆底肌电图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果:结肠通过时间检查显示20例患者为出口梗阻型便秘,12例为慢传输型便秘。盆底肌电图检查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有4例存在盆底肌与腹部肌群的矛盾运动。结论:采用结肠通过时间和盆底肌电图检查可对功能性便秘作出分型,方法简便易行且无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M2A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再评估.方法:对经胃镜、全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无阳性发现的45例病变疑在小肠的患者,在进行适当的肠道准备后应用胶囊内镜进行小肠检查,再评估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5例中发现小肠病变39例(86.67%),包括小肠血管畸形19例、小肠非特异性炎性病变5例、增生性病变2例、Crohn病3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息肉5例、末端回肠炎3例,6例未见异常发现.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也无并发症发生,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结论:胶囊内镜能清晰安全卫生地观察小肠,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怀疑为胆总管结石且同时行B超、MRCP、ERCP的患者384例,对3种检查方法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中,最后经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者370例;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者268例,其中8例为假阳性,诊断准确率为70.3%(260/370);MRCP诊断362例,其中6例为假阳性,诊断准确率96.2%(356/370).有7例患者MRCP发现有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扩张,ERCP造影仅发现胆总管扩张,但在用取石网篮和取石气囊清理胆道时取出小结石.结论 B超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可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手段,MRCP和ERCP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MRCP可部分替代诊断性ERCP,联合应用MRCP和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腔内超声联合ERCP、CA19—9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管狭窄多因胆管的良恶性疾病或毗邻脏器的压迫所致,由于难于取到病理活检,临床上对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MRCP、ERCP、腔内超声检查(IDUS)等技术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胆管狭窄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对近年来在我中心就诊的胆管狭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IDUS联合ERCP、CA19—9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诊断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对胶囊内镜检查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7例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病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胶囊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方式分为:(1)胶囊无往返运动而自行进入小肠的自主下行组(193例);(2)胶囊有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的往返运动组(24例);(3)胶囊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而需用胃镜送入小肠的胃内滞留组(10例)。统计分析往返运动组的往返时间、往返次数、到达部位等,比较三组之间胃通过时间(GTT)、全小肠检查完成率(CER)、完成全小肠检查者的小肠通过时间(SBTT)、胶囊滞留率等。结果共有10.6%(24/227)的病例存在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除1例胶囊始终往返运动而无法计算相应数据的病例,23例的往返时间为(36.4±33.1)min,往返次数为(8.1±19.6)次,胶囊到达部位十二指肠球部13例,球降交界部8例,降部2例;自主下行组的GTT为(40.4±32.4)min,往返运动组为(65.5±44.8)min,胃内滞留组为(141.9±54.8)min,三组之间和每组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三组之间CER、SBTT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内滞留组的滞留率20.0%(2/10)高于自主下行组1.0%(2/193)(P〈0.01)。结论往返运动使该组的GTT长于自主下行组,而趋近于胃内滞留组,但对胶囊内镜检查的不良影响似乎并不严重,所以只要往返运动耽误的时间不是太长(GrIT不超过90min),可不必为患者做提前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共199例行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分为A、B两组,A组直接采用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共143例患者;B组采用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共56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胆管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组胆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7.4%(125/143)、96.4%(54/56)。两组患者并发出血比率分别为:10.5%(15/143)、1.8%(1/56);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6%(8/143)、5.3%(3/56);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3.3%(19/143)、3.6%(2/56);两组均无穿孔或死亡病例。组间比较,B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胆管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出血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可以提高困难ERCP的胆管插管成功率、降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无痛胃镜检查的实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0~14岁因消化道出血、异物及腹痛呕吐患儿,采用丙泊酚加小剂量氯胺酮方法的无痛胃镜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168例不同年龄患儿,均顺利安全完成胃镜检查及治疗,无不适反应.结论:采用无痛技术,任何年龄患儿均可行胃镜检查;同时无痛胃镜的广泛使用将大大提高儿童消化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有选择性地用于直径大于20mm的胃肠道早期肿瘤切除,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大型医院开展该技术。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8月共开展ESD 55例,我们体会到ESD是一项对操作熟练程度及操作医师和助手配合要求较高的内镜技术,本文通过回顾该55例ESD治疗资料,将配合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便秘患者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的护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对2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并分型,探讨针对各型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计算传输指数(TI)和结肠排出率将患者分为出口梗阻型、慢传输型和正常传输型便秘3种类型.根据便秘类型施实针对性护理.结果 2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出口梗阻型14例,占58.3%;慢传输型5例,占20.8%;正常传输型5例,占20.8%.经过针对性的护理,临床痊愈者9例,占37.5%;症状改善者13例,占54.1%;无效者2例,占8.3%;总有效率达91.7%.结论根据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分型,施实有的放矢的护理,可为提高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