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早期跑台训练对中重度颅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2只成年SD大鼠制成中重度脑外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A组、训练B组、训练C组及对照组。训练A组、训练B组及训练C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 d和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于制模后第6、12、18、24及28天时分别采用足误试验(foot-fault)和圆筒试验(cylinder test)评定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于制模后第28天时通过焦油紫(CV)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 结果训练A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训练C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2、18、24及28天时分别为(4.70±0.17)分、(4.66±0.09)分、(4.81±0.14)分和(4.84±0.1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B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8、24和28天时分别为(4.62±0.17)分、(4.81±0.12)分和(4.81±0.09)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C组圆筒试验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第12天时开始升高,在制模后第28天时为(0.31±0.04)分,与对照组前肢不对称分值[(0.17±0.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A组、训练B组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制模后第28天时发现各跑台训练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均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 结论于颅脑损伤后3 d或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跑台训练,能改善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其治疗过程与脑组织缺失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是颅脑损伤重要的并发症,尤其在前颅窝骨折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39%.一般认为,对于保守治疗1周以上不愈者,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1].然而,部分脑脊液鼻漏合并有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颅内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等情况,可考虑在急诊手术处理上述损伤的同时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2].笔者1998年-2008年在颅脑创伤急诊手术同期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不同阶段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与神经元凋亡的共变关系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颅脑损伤组、颅脑损伤+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并在处理后6,24,168 h分别用免疫组化、RT-PCR、TUNEL法测定脑组织NF-κB、TNF-α和神经元凋亡水平. 结果在颅脑损伤后急性、亚急性期,颅脑损伤组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TNF-α较假手术对照组和PDTC组表达明显增高,与神经元凋亡指数呈正相关;在颅脑损伤晚期颅脑拟伤组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TNF-α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PDTC组,与神经元凋亡指数呈负相关. 结论 NF-κB和下游炎症因子可能在颅脑损伤后急性、亚急性期有促进神经元凋亡作用,在慢性期有抑制神经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车祸外伤后神志不清伴恶心、呕吐0.5小时急诊入院。体格检查:昏迷,GCS6分,呼吸急促,右瞳孔直径5.0mm.左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迟钝.左颢顶头皮肿胀,左耳道、鼻腔、口腔内溢血.查体配合欠佳,左大腿、小腿畸形肿胀.右侧巴氏征阳性。即予气管插管。急诊头颅CT示:右额颞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明显左移(图1);X线摄片示:左股骨中段、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积极术前准备,30分钟后双瞳孔直径6mm.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至85/55mmHg,GCS4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重型脑室出血(Grarb≥5)患者行额角单侧或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17例术后应用尿激酶注入,并辅以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结果25例脑室内积血基本消失,15例脑室内出血明显减少,2例再出血。完全恢复日常生活9例(21.4%),部分恢复日常生活11例(26.2%),生活需要照顾或护理8例(19.1%)。结论侧脑室外引流有利于减少继发性脑损害,降低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丘脑基底节区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附属余杭医院自2000至2009年收治的外伤性丘脑基底节区血肿患者57例,根据预后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大小、入院GCS评分、合并其他颅内出血、瞳孔变化、PLT对外伤性丘脑基底节区血肿的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大小、入院GCS评分、瞳孔变化是外伤性丘脑基底节区血肿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血肿量大、入院GCS评分较低、瞳孔有变化者常提示预后不良,因此要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救治,对提高外伤性丘脑基底节区血肿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年龄在60~85岁之间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44例出现二种以上并发症,33例死亡病例中死于并发症的为18例,在各类并发症中以水电解质紊乱、肺部并发症、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好发,治疗上应重视原有疾病根据颅脑损伤的程度,及时进行内环境和各脏器功能的监测,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术中穿刺活检在胸腔镜治疗肺周围型肿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及检查技术的提高,肺周围型肿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逐步推广,使胸腔镜手术成为治疗肺周围型肿块的常规方法[1]。自2008年3月起,我院在胸腔镜治疗肺周围型肿块时先采用术中穿刺活检获取组织学诊断,再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单华  濮宏建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40-1141
目的探讨后颅窝跨窦型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后颅窝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3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评价,治愈l3例,中残2例,死亡1例(死于原发性脑干损伤)。结论后颅窝骑跨型血肿常因枕骨骨折损伤静脉窦所致,应充分估计出血范围,积极予以早期手术,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