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空心松质骨螺钉和石膏外固定治疗HerbertⅠ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新鲜无移位HerbertⅠ型腕舟骨骨折,随机分成两组,螺钉组(26例)和石膏组(20例),术后或石膏固定后每2周腕关节拍摄计算机辅助X线片1次,直至骨折愈合;对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和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螺钉组26例骨折全部骨性愈合(100%),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石膏组20例中18例骨性愈合(90%),平均愈合时间为13.5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工作时间:螺钉组平均为8.9周,石膏组为15.7周(P<0.01)。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空心松质骨螺钉在HerbertⅠ型腕舟骨骨折治疗中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明显优于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2.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由Gasdermin蛋白介导并伴随着炎性小体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成熟及释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没有任何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下,通过化学方法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细胞焦亡可影响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细胞焦亡发生的分子机制、与肿瘤诊治的关系及治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的诊断与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静脉肾盂造影是由静脉内注射造影剂,经肾脏的分泌作用排人尿路.作X线摄影,从而显影,因其简便易行.危险性小,病人痛苦少,诊断价值高,不但能观察泌尿系的器质性改变,而且能测定肾脏的排泄功能.从而成为泌尿系统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雪芹  潘旭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4):1924-1925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通道。完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是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护理手段。具体包括:胸部物理体疗、气道温化湿化、痰液吸引、人工气囊管理、医源性气道感染控制等方面。现就上述几点将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胸部物理体疗机械通气(MV)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痰液沉积不易排出,故我们对病情无特殊要求的此类病人实行常规2h翻身叩背叩胸,即协助病人取侧位或坐位,将手掌微屈呈“窝状空心拳”,在吸气和呼气时叩击胸壁、背部,叩拍频率为5Hz(1Hz=1次/s),重点叩拍需要引流部位,最好沿着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骨盆外伤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骨盆外伤患者采用64层CT进行手动和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两种方法扫描,由2名具有资质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图像质量、骨折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详细记录所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盆部软组织、VR图像质量和M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0.00,2.72±0.44,4.00±0.00,4.00±0.00;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软组织、VR和MPR评分分别为4.00±0.00,3.72±0.44,4.00±0.00,4.00±0.00;两种扫描方法对软组织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 =9.06,P=0.00);②手动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分别为9.05±1.59.15.50±2.74;手动较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约41.61%,具有统计学差异(t=17.91,P=0.00).结论:在骨盆外伤患者中,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64层CT盆腔动脉成像中低mAs技术应用价值,评价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50例日常盆腔增强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24例使用250mAs进行CT盆腔动脉成像,B组26例使用100mAs。通过cT机自动得到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对2组扫描数据分别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测量噪声及CT值。两组图像ROI的CT值、噪声、SNR、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名医师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A组盆腔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为2.9±O.1,B组为2.8±0.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DLP和ED分别为14.7、458.5±13.3和8.7±0.3,而B组分别为6.4、179.9±8.9和3。4±0.2,2组CTDI、DLP和ED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问髂内动脉平均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评价144分支,B组评价156分支,A、B组优良者分别达到100%和98.1%。结论低mAs盆腔动脉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超声和X线平片对膝关节囊内骨折的诊断价值,并研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临床疑诊膝关节囊内骨折患者同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超声检查,并以CT(或MRI)检查作为金标准,全部影像检查均在8h内完成。X线平片包括前后位和仰卧水平投照片,制动10min以上摄片。超声检查患者采用仰卧位,探头频率7-12MHz,关节制动时间10min以上。分别统计X线平片和超声显示关节囊内骨折线、积脂血症、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以骨折线或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及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结果CT(或MRI)显示骨折组104例,其中60例并存关节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8例。X线平片检查:骨折组87例见骨折线,17例未见骨折线(隐匿性骨折),48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5例未见骨折线,3例误为骨折(假阳性)。超声检查:骨折组32例见骨折线,72例未见骨折线,其中60例见积脂血症;非骨折组26例未见骨折线,2例误为骨折(假阳性),均未见积脂血症。在17例隐匿性骨折中,平片和超声分别显示积脂血症8例和13例。平片(和超声)显示骨折线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43.9%)、83.7%(30.8%)、89.3%(92.9%)、96.7%(94.1%)、59.5%(26.5%);平片(和超声)显示积脂血症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00%)、80.0%(100%)、100%(100%)、100%(100%)、85.7%(100%);以积脂血症作为标准判定关节囊内骨折,x线平片(和超声)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66.7%)、46.2%(57.7%)、100%(100%)、100%(100%)、33.3%(38.9%)。依据骨折线或积脂血症,X线平片(和超声)诊断膝关节囊内骨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74.2%)、91.3%(69.2%)、89.3%(92.9%)、96.9%(97.3%)、73.5%(44.8%)。超声和x线平片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96.2%、89.3%、97.1%、86.2%。结论X线平片和超声检查均低廉、便捷、普及,它们各有优缺点,在膝关节囊内骨折诊断中,单独应用准确率均较低,有漏诊可能。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对于部分隐匿性骨折,超声可作为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7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试验组34例。对照组采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紫杉醇。2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肿瘤标志物[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8.79%(χ2=5.317,P=0.021)。试验组手足综合征、肝肾功能异常、活动障碍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后,2组血清CA19-9、CEA水平低于治疗前,ADL、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确切,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  相似文献   
10.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较为罕见且无特异性,漏诊误诊率较高。本文介绍1例重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指出对于其他方案治疗失败的重型i MCD患者,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可以提供长期的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