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瘘常见的病因为急慢性胰腺炎、外伤以及外科手术。其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参与。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逐渐成为保守治疗无效的胰瘘首选的治疗方式。本文结合自身经验,主要讨论了ERCP、EUS及相关技术在胰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联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Medlme/Pubmed及OVID全文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3年11月,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诊治的1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15篇文献进入本系统综述,共纳入26例诊断明确的病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该病好发于69岁左右男性,临床表现以腰背痛、腹痛及肾盂积水为主;(2)血清IgG4升高多见;CT或MRI提示腹膜后肿块;(3)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软组织纤维化和IgG4+浆细胞聚集;(4)目前无标准化方案,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首选方案.结论 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新的疾病亚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过碘酸-希夫氏染色观察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胚胎不同时间点(胚胎28d至出生后21d,以周为单位,共17个时间点)肾小球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猪胚肾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成熟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猪在胚胎第28天(E28d)后肾已开始发育,可见典型的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和"S"形体;E35d可见肾小球形成,包括近皮质的不成熟肾小球以及近髓质的成熟肾小球。胚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胚肾早期足细胞标志物WT1表达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相继表达于肾小囊体、整个逗号形体、逗号形体尾部以及"S"形体下端,最终局限于肾小球足细胞。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足细胞来源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经过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阶段,发育成为成熟肾小球的足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睡眠情况及其对抑郁、焦虑的影响.方法: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105例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和105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①病例组失眠、抑郁、焦虑得分(分别为4.48±4.06、7.90±4.57、9.16±5.63)与对照组(分别为2.17±2.57、3.07±2.42、3.89±3.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01; t=9.59,P<0.001;t=8.41,P<0.001);病例组的失眠、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比例分别为43.8%、46.7%、59.0%,与对照组(分别为25.7%、5.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8,P=0.006;x2=29.73,P<0.001;X2=22.50,P< 0.001).②伴有失眠症状的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比例分别为76.1%和84.8%,与无失眠症状的患者(23.7%和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47,P< 0.001;x2=22.42,P<0.001).结论: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失眠、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人群,有失眠症状的康复期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衰弱是一种与增龄密切相关的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会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预后,包括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反复住院、死亡风险等[1]。衰弱是一种可逆的状态,如能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少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长期居住地是衡量老年人躯体健康、功能状况和家庭资源情况的重要替代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本中心收治的胰腺囊性肿瘤(PCN)的诊治情况及预后,为PCN的临床处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PCN病例,分析各类PCN的临床特征、超声内镜下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2例PCN病例,包括94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58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CN),43例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及27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各型PCN患者的男女比例1∶1.55,平均年龄为(56.0±15.7)岁,大部分PCN患者(64.0%,142/222)在就诊时有临床表现,其中以腹痛最常见(47.3%,105/222)。各型PCN术后病理提示分别有7例IPMN(16.3%,7/43)和5例MCN(9.1%,5/55)为恶性(伴浸润性癌或重度异型增生),而SCN和SPN术后病理均为良性(P=0.027)。未手术的PCN患者中,分别有4例IPMN(8.3%,4/48)和2例SPN(66.7%,2/3)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癌变。获随访的188例PCN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6.0%。124例PCN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90.0%,SCN、MCN和SPN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92.1%和938%,而IPMN仅为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PCN好发于中年女性,大部分患者就诊时有临床症状,最常表现为腹痛。MCN、IPMN和SPN具有恶变倾向,应在符合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行手术切除;而SCN则可采取保守治疗。各类PCN预后差异显著,IPMN预后最差,MCN、SCN及SPN术后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本中心根据福冈指南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的恶性潜能、预后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94例IPMN,高危组46例,中危组30例,低危组18例。外科手术组中,高危和中危组分别有19.2%(5/26)和12.5%(2/16)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P=0.690),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77.0%(P=0.830)。未行外科手术组中,高、中和低危组5年内分别有33.3%(6/18)、16.7%(2/12)和0.0%(0/18)进展为胰腺癌(P<0.05),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85.7%和100.0%(P=0.025)。黄疸与预后显著相关(P<0.01),风险比为8.883(95%CI:2.953~26.721)。 结论 黄疸是影响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IPMN的治疗,高危组推荐外科手术治疗,低危组可随访,而对于中危组,应结合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多项危险因素,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诊断共识(GLIM)两步骤中不同营养筛查工具和不同标准组合诊断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浙江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130 例(≥65 岁)老年患者,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并完成简易微营养评定法(MNA-SF)、营养风险筛查2002 评分(NRS2002)等问卷评估,营养筛查阳性的患者按GLIM第二步符合至少一项病因学标准及一项临床学标准诊断为营养不良。Kappa值分析NRS2002、MNA-SF分别作为GLIM第一步营养筛查工具诊断营养不良的一致性和GLIM第二步2种病因学标准分别与各项临床学标准组合下诊断营养不良的一致性。同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采用NRS2002 和MNA-SF分别作为筛查工具,最终诊断营养不良患者23例(17.69%)、25例(19.23%),一致性较高(Kappa=0.71,P <0.001)。NRS2002和MNASF均筛为阳性的营养不良患者中符合非自主性体质量丢失分别与两项病因学标准组合诊断营养不良一致性一般(Kappa=0.59,P =0.003);肌肉量减少与两项病因学标准各自组合诊断一致性也一般(Kappa=0.51, P =0.007)。而低体质量指数(BMI)与两项病因学标准组合一致性较差(Kappa=0.26,P =0.18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情绪、失眠是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NRS2002 及MNA-SF分别作为GLIM第一步筛查工具时诊断营养不良的一致性较高,可以互相替代。GLIM第二步符合各项临床学与病因学标准组合中,符合非自主性体质量丢失或肌肉量减少与两项病因学标准各自组合的一致性一般。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内镜综合治疗用于胰瘘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胰瘘病例,依据纳排标准,最终45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内镜治疗方式、介入次数、技术成功率、桥接成功率、胰瘘愈合率、胰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5例中,33例(73.3%)仅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其中胰管完全断裂7例(21.2%),治疗方式包括鼻胰管置入24例、胰管支架置入22例、胰管狭窄球囊或探条扩张12例、乳头括约肌切开8例、胰管结石清理3例;12例(26.7%)接受内镜联合治疗,其中胰管完全断裂5例(41.7%),治疗方式包括ERCP引流联合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9例、内镜超声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联合ERCP会师术1例、ERCP引流联合经皮引流2例。内镜下中位介入3.0(2.0,5.0)次,41例(91.1%)内镜治疗技术成功,28例(62.2%)桥接成功,中位随访59.7(43.7,111.4)个月,33例(73.3%)胰瘘愈合、6例(13.3%)胰瘘未愈合、6例(13.3%)失访。有13例(28.9%)出现术后短期(1周内)并发症,包括急性胰腺炎5例、支架或引流管脱落或移位或堵塞5例、囊腔感染4例、囊肿增大2例、出血1例(部分病例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治疗后好转,无原发病或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内镜综合治疗用于胰瘘治疗安全、有效,ERCP是胰瘘内镜下治疗的基础,在胰管完全离断综合征等情况下,ERCP、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及内镜下清创等综合技术联合应用对胰瘘的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术后病理升级 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371例患者资料,病变均行内镜切除,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371例患者中,173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L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13例(65.3%),升级为HGIN者46例(26.6%),升级为癌者10例(5.8%),总升级率32.4%(56/173)。H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07例(54.0%),升级为癌者78例(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大于2 cm(P=0.008)、病变部位在近端胃(P=0.011)、黏膜表面发红(P=0.000)、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P=0.003)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有一定的漏诊率,对于病变直径大于2 cm、病变部位在近端胃、黏膜表面发红、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的病灶应采取积极措施,采取诊断性内镜切除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