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选取84例高龄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即A组(单纯高血压)和B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监测24 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所测得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BP)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均升高;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比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昼夜变化节律明显改变,监测高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可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用不同终浓度非诺贝特(0、50、100、200 μmol/L)刺激48 h;用100 μmol/L非诺贝特刺激不同时间(0、12、24、48 h);用10 ng/ml TNF-α和10 ng/ml TNF-α加100 μmol/L非诺贝特联合刺激48 h.使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的表达.结果 Visfatin mRNA表达随非诺贝特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TNF-α作用48 h后Visfatin mRNA表达量减少(P<0.05),联用非诺贝特组高于TNF-α组(P<0.01).结论 非诺贝特能促进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院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分析患者396例,其中院内死亡112例,院内存活28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在慢性肾脏病、黄脓痰、侵入性操作、同时合并两类及以上致病菌感染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而血浆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减少、侵入性操作、血小板计数降低、慢性肾脏病、咳黄脓痰为影响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对患者院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冠状动脉不同分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血管化后的中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共122例,按照CTO病变部位[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分为不同分支病变,对其中113例患者实施PCI。随访观察PCI成功再血管化组与同期未再血管化组(包括PCI未成功及未行PCI)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包括生存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左心室功能;比较不同分支CTO病变再血管化后中远期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113例行PCI的CTO患者中81例成功再血管化(其中RCA病变30例,LAD病变32例,LCX病变5例,两支及多支病变14例)。在随访期内[(26.7±20.7)月],成功再血管化组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再血管化组(70.4%比58.5%,P=0.042),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再血管化组(24.7%比56.1%,P=0.021)。全部CTO病例成功再血管化后总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加值[(3.1±1.4)%]与未再血管化组[(0.3±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RCA病变、LAD病变、两支及多支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血管化组(P分别为0.002、0.017、0.013),LCX病变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RCA病变、LAD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ΔEF[分别为(3.6±1.7)%、(4.1±1.8)%](P分别为0.045、0.038)、左心房内径变化值(ΔLAD,P分别为0.031、0.035)、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变化值(ΔLVEDD,P分别为0.012、0.024)、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变化值(ΔLVESD,P分别为0.018、0.031)及右心房内径变化值(ΔRAD,P分别为0.037、0.028),与未再血管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CX病变、两支及多支病变成功再血管化组ΔEF[分别为(0.6±0.3)%、(0.8±0.3)%](P分别为0.115、0.475)、ΔLAD(P分别为0.315、0.236)、ΔLVEDD(P分别为0.287、0.381)、ΔLVESD(P分别为0.348、0.341)及ΔRAD(P分别为0.126、0.256),与未再血管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TO患者PCI再血管化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95%CI:1.253~8.449,P=0.015)、血清总胆红素(95%CI:0.874~0.996,P=0.038)、血尿酸水平(95%CI:1.001~1.007,P=0.006)和J-CTO评分(95%CI:1.135~5.325,P=0.012)。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成功再血管化可提高患者中远期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但不同分支CTO病变再血管化后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MACE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EF的改善存在差异;糖尿病史、CTO评分偏高可显著增加CTO患者的中远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物联网远程血压监测结合APP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门诊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远程血压监测结合APP管理。结果干预4个月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护理行为(除外情绪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远程血压监测与APP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和改善自我护理行为,是实施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5例DCM病人作为DCM组,另外选取8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GE 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EchoPac软件进行GLS和LVEF检测。实验室检测相关生化指标。比较DCM组与对照组、DCM病人死亡组与生存组GLS的差异,并随访2年观察DCM病人的预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GLS与LVEF及NT-proBN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LS对DCM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CM组与对照组G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与生存组G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S与LVEF呈正相关(r=0.745,P<0.001),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784,P<0.001)。GLS对DCM病人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敏感度为70.5%,特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对冠心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患者、3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结果 A组(冠心病)、B组(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平方根(RMSSD)、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较C组(正常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检查可作为衡量其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的一个有效的无创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损害情况,并可对其损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和(或)IL-6干预,在不同的时间段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Visfat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IL-6和吡格列酮分别作用于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均能下调Visfatin mRNA的表达,且用吡格列酮预处理或与IL-6共同作用均不能够改善IL-6对Visfatin mRNA的抑制作用。结论IL-6对Visfatin mRNA表达的负调控可能是其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之一,Visfatin可能并不是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