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肝右后叶囊肿开窗引流术3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右后叶肝囊肿的腹腔镜处理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2月对35例有症状的肝右后叶囊肿(21例主要位于Ⅵ段,14例主要位于第Ⅶ段)采用四孔法行囊肿开窗引流术。囊肿位于肝右后叶上段者采用肝上入路,胆囊牵引钳或三叶钳推压肝脏使其向前向下,暴露肝后囊肿,囊肿开窗,修剪带蒂大网膜放入囊肿。囊肿位于肝右后叶下段者采用肝下入路,超声刀切开肝结肠韧带,右三角韧带及肝肾间疏松组织,胆囊牵引钳抬起肝脏,囊肿开窗,大网膜放入囊腔引流。结果:35例肝右后叶肝囊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无中转开腹手术。15例采用肝上入路,20例采用肝下入路。手术时间30~95min,平均46min。无手术并发症。35例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先天性肝囊肿。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住院2~5d,平均3.8d。35例随访6~36个月,平均34个月,33例无复发,2例(为肝上入路病例)囊肿未完全消失,但较术前明显缩小,无明显症状,观察半年未见增大。结论:肝下及肝上入路囊肿开窗引流是腹腔镜下处理肝右叶肝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微创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非吻合口狭窄(NAB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移植术后NAB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NABS患者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途径(ERCP途径)及经皮肝穿刺胆管途径(PTCD途径)的微创治疗效果,并总结NABS患者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指征。结果4例行PTCD途径治疗,效果不佳,后期3例改ERCP途径治疗。8例微创治疗后有效,有效率8/13;余5例改手术治疗,其中再次肝移植4例、胆肠吻合1例。Ⅰ型(围肝门部狭窄)、Ⅱ型(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Ⅲ型(肝内胆管多发狭窄)NABS患者微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4、4/7、1/2。II型及Ⅲ型患者近一半(4/9)需再次肝移植,合并肝动脉狭窄的NABS患者再次肝移植率高达2/3。结论微创方法是治疗NABS的首选方案,主要依靠ERCP实施,PTCD疗效欠佳。根据胆管造影显现的狭窄类型,Ⅰ型患者微创治疗效果最佳。微创治疗无效的Ⅱ型及Ⅲ型患者,尤其是合并肝动脉狭窄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以免错失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隐匿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下称隐匿性穿孔)的误诊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13例LC术中发现隐匿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在术中确诊,术前全部误(漏)诊。3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穿孔(穿孔大小0.4—0.5cm),在腹腔镜下修补;5例十二指肠穿孔(大小0.5—1cm)和5例胃穿孔(大小0.6—1cm)因粘连较重难以分离或穿孔大操作困难,中转开腹穿孔修补。无手术并发症。12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7个月,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无再发穿孔。结论对隐匿性穿孔的认识不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术前胃镜检查可避免误诊。炎症轻、穿孔小者可腹腔镜下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但多数须中转开腹处理。术后规则的内科治疗可治愈溃疡。  相似文献   
4.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获取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获取流程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28例DCD者的临床资料、供体入选标准及器官获取流程。结果 28例DCD供体均成功实施了器官捐献,其中MaastrichtⅢ类3例(10.7%),MaastrichtⅣ类1例(3.6%),脑-心双死亡捐献(DBCD)供体24例(85.7%)。3例MaastrichtⅢ类供体实施了标准DCD器官获取流程(简称DCD流程),1例MaastrichtⅣ类供体采用DBCD器官获取流程(简称DBCD流程)非体外膜肺氧合(ECMO)模式,24例DBCD采用了DBCD流程ECMO模式。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DBCD为0 min,MaastrichtⅣ类为18 min,MaastrichtⅢ类平均25 min(22~28 min)。本组共获取了28个肝脏、40个肾脏、2个心脏,分别成功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结论我国DCD器官获取可分为DCD流程和DBCD流程,后者又分为ECMO模式和非ECMO模式。ECMO模式可避免器官热缺血损伤且没有伦理学争议,对我国公民DCD器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建清  朱婉萍  汪邵平 《海南医学》2005,16(4):109-109,2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其本身的病理特点,早期常无症状.一经发现,多已至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达10%—15%。近年来,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治疗肝癌,已获得令人鼓舞的疗效,并逐渐成为非手术治疗中最有效且最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本人2003—2004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进修时收治的34例肝癌合并糖尿病病人的介入围手术期处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处理该类病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一种简单有效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胆道内引流方法。方法  5 8例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 ,分为 2组 :( 1)带药泵旁路置管内引流组 (旁路内引流组 ) ,2 5例。置硅胶管于胆道梗阻上端及空肠内 ,行胆道旁路搭桥 ,并附加化疗药泵于硅胶管中 ,行定期冲洗胆道。 ( 2 )对照组 ,3 3例。仅行胆肠内引流。结果 两组有效退黄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随访期间旁路内引流组黄疸再出现率 ( 9.5 2 % )及胆道感染率 ( 2 0 .83 %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3 2 .14 %和 5 1.61% ,均P <0 .0 5 )。结论 带药泵的硅胶管胆道旁路搭桥内引流术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APE)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线索。方法 分析行原位肝移植术后APE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后前3天)肾功能(尿量,血肌酐)的变化情况;记录移植术中及术后前3天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平衡量。结果 肝移植术后APE患者(14例)术前MELD评分较非肺水肿组(127例)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死亡率明显上升(P<0.01); APE组患者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血肌酐、尿量延迟恢复;术中、术后液体正平衡显著增加,与非APE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APE与术前高MELD分值、术前肾功能障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及术中大量输液、术后限液不足密切相关,术中、术后严格控制出入量平衡,尽快恢复患者肾功能及相关重要脏器支持是防止肝移植早期AP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保护心死亡供肝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的17例心死亡肝移植供者临床资料,了解供者原发病和有关指标、供者捐献与获取流程、ECMO使用方法.结果 17例供者均先诊断脑死亡然后等待心脏停跳,属于脑心双死亡供者(DBCD).在心死亡过程全部应用了ECMO,ECMO时间51~380(平均187)min.所有供者均成功获取了供肝并用于受者.受者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其余16例顺利康复出院并随访至今,随访最长时间为29个月.结论 DBCD是我国公民心死亡供体的特殊类型.ECMO可以控制DBCD热缺血损伤且没有伦理学争议,对我国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69岁, 因"体检发现胆管扩张1年余, 身目黄染1个月"于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入院治疗。之前在当地医院行增强CT检查提示左侧肝胆管及肝门部胆管周围低密度病灶, 伴远端胆管扩张,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随后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 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 术后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2023年1月患者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检查血清IgG4:3.29 g/L, 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 不除外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予诊断性激素治疗15 d后, 未见皮肤、巩膜黄染, 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随后激素治疗减量, 复查CT提示肝内低密度病灶范围缩小, 远端胆管扩张缓解。  相似文献   
10.
患者为男性,56岁,因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于2005年6月行全肝切除、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后经留置胃管输注营养液1200 ml/d,并适当深静脉补液及能量合剂等,患者无明显腹胀,大小便基本正常。腹腔引流液为淡黄色浆液性液,引流量减至180 ml/d左右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7天,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继发左侧肺部感染,术后第10天出现腹胀,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