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2P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检测胃癌组织中MUC5AC 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MUC5AC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32P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组织切片中的MUC5ACmRNA的表达。结果人正常胃粘膜中的浅表1/3范围内广泛分布MUC5AC基因的mRNA,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15.4%和25%。胃癌组织中MUC5ACmRN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部分和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的  相似文献   
2.
6例无肝硬化肝癌的HBV、HCV感染汪荣泉周子成杨建民房殿春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重庆630038)我国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与HBV、HCV的感染密切相关,多数病例伴随着肝硬化,但仍有少数病例并不伴有肝硬化。现对6例HCC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4.
冉鹂键  汪荣泉  蒋涛  尚杨杨 《西部医学》2023,35(7):943-950+958
转录因子Ascl2作为WNT信号靶基因,可影响结直肠癌(CRC)前体细胞干性特征,探讨其能否调控短链脂肪酸β-氧化而影响CRC患者的预后。方法 下载稳定干扰Ascl2表达的CRC LS174T细胞(sh-Ascl2/LS174T)的mRNA及miRNA差异表达数据(GSE69036和GSE34926)分析其靶基因;应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印迹定量检测sh-Ascl2/LS174T及对照细胞中的Ascl2、Acss1和Acss3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Ascl2和Acss1蛋白表达水平,从GSE44076表达数据和UALCAN数据比较在正常结直肠粘膜、CRC组织和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TCGA数据库下载548例CRC患者基因 mRNA表达量及相关临床信息,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达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评估危险因素。结果 sh-Ascl2/LS174T细胞中Acss1的mRNA较对照细胞下调2.08倍,miR-4282表达水平下调2.069倍。RT-PCR定量检测sh-Ascl2/LS174T细胞中Acss1的mRNA和miR-4282水平明显下降(P<0.01), Acss3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Acss1和Ascl2蛋白水平较对照细胞均明显下降。CRC组织Ascl2和Acss1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结直肠粘膜组织(P<0.001),而Acss3明显低于癌旁结直肠粘膜组织 (P<0.001);CRC组织中Ascl2与Acss1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Acss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均P<0.001)。Ascl2和Acss3表达水平与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总体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无关,Acss1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的DSS (P=0.0389)和OS (P=0.04)明显降低。Ascl2与Acss1基因异常表达、Ascl2、Acss1和Acss3基因异常联合表达与CRC患者的DSS存在显著的联系(P=0.0377和P=0.0161),Ascl2、Acss1和Acss3三个基因的联合异常表达是影响CRC患者DSS的危险因素之一(P=0.043)。结论Ascl2对CRC细胞中的Acss1/3的表达可能具有调控作用而导致其短链脂肪酸β-氧化的重编程,它们的联合异常表达可以一定程度预测CR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示UMC5AC基因在人胃肠道和生殖道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异质性及其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其与疾病关系提供正常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结果:MUC5AC基因编码的核旧白及mRNA主要分布于正常胃粘膜表面1/3,包括粘膜的上皮层和胃腺的中上部,呈细颗粒状,位于阳性细胞的胞内,核周明显,胃窦、胃阍的表达无区别。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及宫颈组织内无表达,胆囊粘膜内灶状分布的阳性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肝脏特异的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基因OATP-C分子膜外区保守的49位阳离子赖氨酸,对其有机阴离子底物摄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人肝脏mRNA中克隆OATP-C野生型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定点突变将高度保守的第49位赖氨酸残基突变为中性氨基酸-苏氨酸,构建其C端的GFP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观察突变体的细胞膜定位能力及底物摄取功能的变化。结果OATP-C野生型及突变体基因均能定位表达于HEK293细胞质膜;[^3H]硫酸盐雌酮底物摄取实验显示,突变体5min底物摄取量较野生型下降74.18%,浓度依赖的[^3H]硫酸盐雌酮底物摄取动力学分析表明,突变体Km增高和vmax降低。结论OATP-C蛋白膜外区第49位赖氨酸是其关键的功能氨基酸,是其重要的功能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端粒保护蛋白(hPOT1)RNA干扰对胃癌BGC823细胞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端锚聚合酶(Tankyrase1)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Tankyrase1在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hPOT1RNA干扰抑制细胞中hPOT1表达后,TRF1表达明显上调,TRF2和Tankyrase1明显下调.结论 人胃癌BGC823细胞中hPOT1表达下调伴随TRF1表达明显上调、TRF2和Tankyrase1表达明显下调,提示hPOT1和TRF1、TRP2、Tankyrase1三个端粒相关蛋白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微卫星不稳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改变方式,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陷所致。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散发性大肠癌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材料:76例大肠癌及相应正常组织均为2001-01/2003-12西南医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并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肠癌hMLH1突变及微卫星不稳检出率。②微卫星不稳与hMIH1突变的关系。结果:①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10.5%,检出微卫星不稳20例,检出率为26.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6/26比2/50,x^2=4.739,P=0.029;11/26比9/50,x^2=5.212,P=0.022),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②将微卫星不稳分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2个位点)10例、低频率微卫星不稳(仅为1个位点)10例和微卫星不稳阴性56例3组,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组,而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和微卫星不稳阴性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hMLH1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组织中HCV相抗原的表达,揭示在HCV在H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定位46例HCC组织及38例癌旁组织中HCV核心,NS3,NS5抗原和HBsAg。结果 癌组织中各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21.7%,15.2%和19.6%,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6.8%,34.2%,31.6%和78.9%,阳性染色细胞呈弥漫,灶状和散在分布,各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及其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肝细胞癌癌组织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作了定位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中癌基因ras、cmyc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结果:核心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368%,46例肝癌患者中16例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p21、cmyc和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87%、674%和30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阳性与阴性组患者之间的p21、cmyc和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癌旁肝硬化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67%(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机理可能与ras、cmyc和p53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无关,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