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抑制剂维拉帕米对体内外胰腺癌SW1990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终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和200μmol/L维拉帕米处理SW1990细胞24、48和72h后,以CCK-8法检测维拉帕米对SW1990细胞增殖抑制影响;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维拉帕米对体内外SW1990细胞ABCG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分析维拉帕米处理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将SW1990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对比观察维拉帕米干扰前后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情况;免疫组化分析裸鼠肿瘤组织中ABCG2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5~100μmol/L维拉帕米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抑制呈现明显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平均迁移率比较,划痕24h维拉帕米组为(19.2±2.04)%,对照组为(36.8±2.25)%,t=-17.23,P<0.001;48h维拉帕米组为(43.7±3.14)%,对照组为(78.4±2.67)%,t=-23.85,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维拉帕米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46.6±3.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0.2±2.7,t=-47.2,P<0.001;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维拉帕米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61.4±2.8,亦少于对照组的110.3±3.5,t=-39.5,P<0.001;蛋白质印迹法及RT-PCR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够明显降低体内外SW1990细胞ABCG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后10d左右可见肿瘤结节,50d时维拉帕米组裸鼠肿瘤体积为(521.6±48.5)mm3,小于对照组的(1 496.6±73.1)mm3,t=-38.6,P<0.001;维拉帕米组瘤质量(0.53±0.18)g,明显低于对照组(1.61±0.45)g,t=-22.49,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明显降低SW1990细胞ABCG2的表达。结论维拉帕米能明显抑制胰腺癌SW1990细胞在体内外的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维拉帕米下调ABCG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小肝癌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2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腔镜组),32例行开腹肝癌切除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接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腹组(t=5.568,P=0.003);腔镜组术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均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t=0.727,2.191,5.691,均P<0.05),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开腹组(t=15.838,3.896,7.638,3.663,均P<0.01).腔镜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开腹组8例出现并发症(x 2=5.909,P=0.017).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是安全、可行的且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诱导胰腺癌细胞SW1990中ABCG2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胰腺癌细胞SW1990用DMEM培养液常规培养,用0.82 mg/ml吉西他滨作用SW1990细胞24、48和72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其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ABCG2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ABCG2 mRNA的表达,并且分析ABCG2表达水平与化疗耐药的关系。结果 0.82 mg/ml吉西他滨作用SW1990细胞24、48和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1±0.61)%、(13.4±2.17)%、(6.4±1.34)%,不同时间点两两相比P均<0.05。0.82 mg/ml吉西他滨作用SW1990细胞24、48、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ABCG2 mRNA分别上升了(2.21±0.11)倍、(3.30±0.08)倍和(4.72±0.12)倍,蛋白上升了(2.17±0.14)倍、(3.61±0.09)倍和(4.98±0.13)倍,且组间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西他滨能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但随着时间延长,药物抵抗逐渐增强,这可能与吉西他滨作用细胞后上调ABCG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汪正伟  王炜  宋杰 《当代医学》2014,(23):73-74
目的:分析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1月成都军区机关医院43例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部位、发病原因、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分析总结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43例患者经准确判定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止血方案后快速止血。结论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血部位及原因,及时予以局部处理以及药物治疗等针对性疗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左侧胸壁肿块10余天”于2013年8月19日入院。专科查体:体温正常,左侧胸壁近腋窝处可及约10 cm ×8 cm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楚,局部皮温不高,无红肿。胸部增强CT提示:左侧胸大肌偏外侧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eopic splenectomy,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因非创伤性脾相关疾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LS(LS组),25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S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LS组中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L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优于OS组(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OS组。L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术中切除副脾3例;OS组发生并发症9例.术中切除副脾4例。术后随访5—48个月,平均(22.0±10.4)个月,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浆微小RNA-206 (miR-206)、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计划行全身麻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0例.研究组患者麻醉前10 min给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为118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LC(LC组),5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LC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OC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AST、ALT、ALP、TBIL及肾功能指标BUN、SCr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LC组上述指标基本下降至术前水平,而OC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相比,术后第1天、第5天,OC组患者AST、ALT、ALP、TBIL、BUN、SCr均高于同时点LC组(P<0.05)。结论:LC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实施个体化治疗原则,为老年患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可降解性聚对二氧环己酮(PDS)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探讨PDS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兔颈外静脉移植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单纯移植组(n=12)和PDS外支架组(n=12)。术后4周及12周取出移植静脉,测量移植静脉内膜、中层面积及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AT1 R)表达。结果 24只兔均存活,移植血管全部通畅。外支架组中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厚度、内膜厚度各值皆小于单纯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表明血管外支架组TGF-β1在外膜中过度表达,而中膜和内膜表达减少。术后4周,外支架组AT1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12周时,两组AT1R表达水平都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孔隙、非限制性PDS血管外支架通过形成新生外膜、调节细胞因子再分布等机制有效地抑制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其用于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