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维显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单体 ,具有毒性小、显影清晰等特点。广泛地被应用于心导管检查及治疗中 ,由于其副反应可大可小 ,小者引起不舒服 ,大者可危及生命。因此 ,预防和处理副反应相当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我院自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12月共施行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 687例 ,其中冠脉造影术 479例 ,PTCA +支架植入术 14 7例 ,左室造影 3 7例 ,右室造影 3例 ,主动脉造影 2 1例。发生副反应 15例。轻微反应 11例(1 6% ) (荨麻疹 5例 ,面部潮红 2例 ,咳嗽 2例 ,恶心呕吐 2例 )。严重反应 4例 (0 58% ) ,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致锁骨下静脉血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我院1997年8月至2003年8月间成功植入起搏器283例,术后并发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8例(2.8%),经有效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医院是抗感染防御能力低弱的个体集聚的地方,也是各种病原体汇合的场所[1]。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使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以及化疗、放疗等均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耐药菌株的增多和耐药菌类型的不断变化,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率不断增加。老年人由于...  相似文献   
4.
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可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能使患者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及出院后的康复期,保证起搏器正常工作,从而早日回归社会,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配合及护理。方法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总结此术式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措施。结果PC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血管阻塞、冠脉痉挛、低血压、外周血管病等,经治疗护理均好转。结论了解PCI术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效果. 方法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3年3月共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183例,其中男162例,女21例,年龄38~82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侧冠状动脉狭窄>70%12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28例,左、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31例.  相似文献   
8.
1资料和方法选自728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男506例,女222例。平均年龄(58±10)。按WHO诊断标准:稳定性心绞痛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4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309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165例。728例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中,722例获得成功,6例失败采用尺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9.
汤蓉  白向蓉  张金莉  张亮  何琳 《护理学报》2006,13(12):40-40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经验。指出术前应做好手腕部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询问疼痛感,术后重点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及渗血情况。本组5例出现渗血,1例出现术侧上肢肿胀,其余患者未出现穿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患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酶浓度变化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与RFCA诸因素的关系。探讨RFCA对心肌的损伤程度。方法:采用酶连续检测法,分别测定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丁)患RFCA术前及术后即刻,6、12、24小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丁)的浓度。结果:RFCA患CK,CK—MB,AS丁均于术后即刻升高,术后6小时达到峰值.12小时下降,24小时除CK外,均恢复正常(P均<0.05)。经相关分析表明CK。MB活性变化的峰值升高程度与消融时间,平均功率及累计能量均无线性关系(r=0.14,r=0.19,r=0.27,P均>0.05),而与消融靶点个数高度正相关(r=0.84,P<0.001),与消融次数也有显关系(r=0.52,P<0.01)。结论:RFCA对心肌组织确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持续时间短,损伤轻,恢复快。这提示RFCA系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