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MP-9和TIMP-1表达失衡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MMP-9,TIMP-1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9阳性染色率90.59%,MMP-9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分别为P=0.03,P=0.02,P=0.004和P=0.0000,P<0.05,0.01。TIMP-1阳性染色率为78.82%,TIMP-1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浸润,转移及ki-67指数显著相关(P<0.05,P<0.01,P<0.001)。结论 MMP-9和TIMP-1表达失衡与乳腺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肝癌多药耐药(MDR)基因mRNA的表达。方法:在对二重RT-PCR扩增5种MDR基因mRNA动力学观察及建立RT-PCR标准曲线的基础上,建立六重RT-PCR方法。结果:六重RT-PCR与单一或二重RT-PCR扩增体系在特异性和扩增效率等方面相同,实验重复性较好。结论:该方法对于检测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MDR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特异、灵敏、简便、快速(6h)、所需标本量小(50mg)及半定量等优点,能快速同时分析大量样本,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2月收治的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无肝功能衰竭、胆漏、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巨大原发性外生型肝癌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后行手术治疗25例,其中右肝管引流12例,左肝管引流10例,左肝外叶胆管引流1例,右后叶胆管引流2例;腹腔广泛种植转移1例,左或右半肝及尾状叶切除22例,扩大左肝切除1例,扩大右肝切除1例;术后胆漏3例,肺部及腹腔感染各1例,围手术期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24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23个月,其中最长的1例已存活4年4个月.结论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可以达到与全肝胆道外引流相似的改善肝功的目的 ,同时选择性胆管外引流也可以较安全的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在人门静脉高压症(PHT)脾静脉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感染后肝硬化PHT患者26例为PHT组;选取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10例为对照组。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脾静脉中Ang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脾静脉中ERK的表达。结果PHT组脾静脉组织AngⅡ水平(248.91±48.3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3.35±36.45)ng/L(P〈0.01)。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PHT组脾静脉ERK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PHT时脾静脉组织AngⅡ水平升高,ERK表达增加。局部AngⅡ升高及ERK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的优缺点。方法:分析13例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的术中资料、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肝功能均属Child B~C级。采用快速病肝切除技术,使病肝切除术时间缩短为30~60分钟,总手术时间缩短为4~6小时,术中出血量减少为1400~4600ml。采用供肝下腔静脉和受体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术后未发生肝血液流出道狭窄及梗阻。本组供肝冷缺血时间4~14小时,术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时间3~14天。其中7天内恢复正常7例。住院时间3~4周。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肺部感染3例,经合理治疗痊愈,两例发生排斥反应。经早期诊断和治疗,1周后排斥反应控制。结论: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住肝移植术具有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提高肝移植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内单发病灶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96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肝内复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将其分为单发组(46例)和多发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10项临床病理指标及3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中,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者单发组为67.4%(31/46),多发组为34.0%(17/50);脉管无癌栓者单发组为76.1% (35/46),多发组为56.0%(28/50);复发时间>1年者单发组为65.2% (30/46),多发组为40.0%( 20/50);Ki-67阳性细胞数≤20%者单发组为43.5% (20/46),多发组为24.0% (12/50).结论 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脉管无癌栓,复发时间>1年,Ki-67阳性细胞数≤2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时为单发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行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同期比较在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条件下,分别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4例原发性肝癌行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其中,右半肝血流阻断24例,右肝前叶血流阻断10例,右肝后叶血流阻断6例,左半肝血流阻断28例,左肝外叶血流阻断16例。全组肝实质离断时间为(20.9±5.6)分钟,出血量为(410.8±105.2)ml,术后ALT峰值为(312.5±110.4)U/L,总胆红素峰值为(26.8±9.6)μmol/L,肝功能恢复时间为(7.3±3.1)天。同期行第一肝门完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88例,肝离断时间为(14.8±7.6)分钟,出血量为(456.3±125.6)ml,术后ALT峰值为(860.6±108.2)U/L,总胆红素峰值为(53.1±29.8)μmol/L,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3.5±5.7)天。两组病例均元围手术期死亡,无肝衰、胆汁漏、腹腔内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肝部分切除术保留了健侧肝脏的正常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恢复快,特别适用于肝癌并肝硬化的病例。该方法安全、简单,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92例巨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巨大肝癌临床和病理特点:①肝硬化程度轻,健侧肝脏不同程度代偿性增大。②发病年龄较小。③肝癌巨大而未发现肝内转移,肿瘤与肝内及肝周大血管关系紧密,但多为推压关系。术中离断肝实质时间为(16.8±6.8)分钟,肝缺血时间为(20.1±3.8)分钟,失血量为(581±395)ml。术后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汁漏、腹腔内大出血、腹腔内严重感染、凝血机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52.9%、32.8%和18.5%。复发相关因素主要为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包膜浸润、手术彻底性、术中出血量、肝硬化程度。结论:掌握适当的适应症,注意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巨大肝癌行手术切除术治疗安全可行并且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酵母双杂技术筛选与受翻译调节的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相互作用的蛋白,以探讨TCTP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PCR法扩增获得TCTP基因,并将其插入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中构建获得pDEST32-TCTP;检测pDEST32-TCTP在酵母菌中的表达和自激活情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带有靶蛋白基因的阳性克隆并测序鉴定;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法验证人肝癌细胞Huh7中TCTP与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获得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DEST32-TCTP,pDEST32-TCTP在酵母菌中可以表达,且在3-氨基-1,2,4-三唑(3-amino-1,2,4-triazole,3AT)浓度为20mmol/L时无自激活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共筛选获得6个可与TCTP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包括Smad4、人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60,HSP60)、TAKl、Bcl-xl、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和Skp2。其中Skp2与TCTP蛋白的相互作用在Co-IP中得到验证。结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可筛选获得一组与TCTP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TCTP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