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多药耐药现象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终导致了治疗失败,然而遗憾的是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一个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的细胞亚群,是复发及转移的根源.这部分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随后,人们相继从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分离、鉴定了肿瘤干细胞.随着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及确认,人们对肿瘤的复发、转移及多药耐药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复发转移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线索.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关研究报告很多,遗憾的是其机制尚不清楚,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癌、控癌措施。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一直是导致最终治疗失败的主要问题。WHO提出的新目标和理念——肿瘤属于可调控的慢性疾病。新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而且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根源。这部分细胞被称马肿瘤干细胞。国内外相继从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分离、鉴定了肿瘤干细胞。随着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及确认,人们对肿瘤复发、转移机制和对策有了新的认识和期望,从而为恶性肿瘤治疗後的复发转移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他莫昔芬(tamonifen,TAM)对ER阴性乳腺癌的有效率为5%~10%,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γ-干扰素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与某些化疗药物同时应用能够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联合应用TAM与γ-干扰素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探索TAM与γ-干扰素联合用于治疗ER阴性乳腺癌病人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他莫昔芬(tamonifen,TAM)对ER阴性乳腺癌的有效率为5%~10%,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γ-干扰素能调节机体免疫力,与某些化疗药物同时应用能够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联合应用TAM与γ-干扰素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探索TAM与γ-干扰素联合用于治疗ER阴性乳腺癌病人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的临床价值及可能适用人群,以及NAC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分子标志物表达状态的影响及表达变化的预后价值。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 928例,经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患者1 817例,使用COX回归分析NAC组与辅助化疗组年龄、初诊时肿瘤大小、初诊时淋巴结状态、是否绝经、淋巴结转移个数、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学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根据NAC对ER、PR、Her-2、Ki-67表达的影响,分析分子标志物改变的预后价值。 结果 与行辅助化疗相比,肿瘤≤5 cm、转移淋巴结个数≥4个及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行NAC生存获益最高;50~80岁、初诊时淋巴结为阴性、已绝经者及Her-2阳性型乳腺癌患者行NAC生存获益最低;20~49岁、肿瘤>5 cm、初诊时淋巴结为阳性、未绝经者、淋巴结转移个数<4个及Luminal型患者行NAC有高复发风险;NAC前后ER、PR、Ki-67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754)。NAC前后ER、PR、Her-2的改变与乳腺癌患者的OS及DFS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P>0.05),Ki-67由低表达变为高表达患者与Ki-67表达稳定及降低患者相比,OS与DFS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并不一定均适合行NAC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指标及保乳意愿综合判断生存获益。NAC可改变乳腺癌ER、PR及Ki-67的表达状态,Ki-67的表达变化可作为NAC疗效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困扰着许多女性患者,临床上对其缺乏充分认识,易出现误诊。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介导该疾病的发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保守治疗或可避免手术。最近研究发现GLM病变处IgG4+浆细胞及CD4+或CD8+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血清高水平IgG4,为研究GLM与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也提出了是否应重新界定GLM的问题。本文综述了GLM的病因假说、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认识这一疾病展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冰冻病理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DPN)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60例术后石蜡病理确诊为乳腺IDPN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结果, 观察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① 术中冰冻病理对于IDPN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1%,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4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16例(3.1%)患者诊断病理级别升高, 1例(0.2%)患者诊断病理级别降低;③ 伴有及不伴有乳头溢液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2%、7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冰冻病理对于诊断IDPN意义重大, 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准确率高于导管内乳头状癌, 伴有乳头溢液患者比不伴有者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8.
麦默通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疾病11例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切除肿块会给女性患者的乳房留下明显的瘢痕,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美观,加重了女性患者的精神负担。1994年,麦默通(Mammotome)旋切术由Drs.Burbank,Parker及Fogarty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2005年我科开展此项手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0年7月~2 0 0 2年9月收治的10例肝外胆管乳头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3 7~66岁,中位年龄49岁。10例均出现黄疸,其中6例呈波动性,4例表现为持续性黄疸。5例出现右上腹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ganky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记的方法 检测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癌与癌旁组织中gankyrin的表达水平;采用经典的分子克隆技术构建gankyrin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报告基因技术检测p53活性的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53、p21和Bax的蛋白水平。结果 gankyrin在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的gankyrin明显抑制了p53的转录活性,使p53、p21和Bax的蛋白水平最著降低。结论 gankyrin对p53的负调控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