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红藻酸致痫大鼠海马CA1区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的影响,为VNS抑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64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红藻酸组、单纯VNS组和VNS治疗组4个组,每组16只,每组再分为测MGluR58只和测mGluR128只。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并在各组动物存活2h后,断头取脑,在前囟至前囟后5mm区域内取脑组织用ABC法行mGlu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以显微计数尺计数双侧海马CAl区1mm范围内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红藻酸组出现重型发作表现;VNS治疗组仅呈轻型发作表现;与对照组相比,红藻酸组CAl区mGluRla为(50&;#177;8)/mm^2,mGluR5为(125&;#177;9)/mm^2,较对照组(42&;#177;3),(98&;#177;6)/mm^2。表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4.37,-10.88,P&;lt;0.05,0.01),VNS治疗组中mGluRla表达无明显变化,mGluR5表达显著降低,为(115&;#177;8)/mm^2。结论:VNS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并降低痫后mGluR,特别是mGluR5的表达,提示抑制mGluR的表达可能是VNS发挥抗癫痫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血管内动脉瘤栓塞。结果 465例Ⅰ-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病死率为27%,1990年前手术的210例病死率为3.8%;1990年后手术的255例病死率为1.9%。35例动脉瘤栓塞的患者无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取外科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中层得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暂时载瘤动脉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抗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夹闭和导管栓塞等。结果 465例手术治疗,手术病死率2.7%。1990年前210例病死率3.8%;1990年后255例病死率1.9%(35例动脉瘤栓塞无出血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大型垂体腺瘤手术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大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垂体腺瘤手术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可获得与传统开颅手术相当的显微镜下暴露,垂体瘤切除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后住院较常规开颅平均缩短约3~4d。结论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是一个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评价华杨,凌晨,段安安综述丁育基审校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脑血管先天性发育障碍,颅内某一区域形成异常血管团。该血管团主要病理表现是由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形成直接短路,造成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l例脑乙状窦阻塞的血管内金属支架开通治疗的结果,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乙状窦阻塞的方法及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年龄为42岁。临床表现为左侧桥脑小脑角胆脂瘤术后,出现慢性颅内高压症状,视力下降,双侧视乳头水肿,继发视神经萎缩;脑脊液压力为400mmH2O。经DSA检查确诊为脑乙状窦阻塞。开通治疗方法,经右侧股静脉途径,当导管到达阻塞段后,测压、局部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而后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送入球囊导管到达乙状窦阻塞段进行扩张,置入支架。术后抗凝治疗持续3个月。结果:经动脉法脑静脉窦造影显示右侧乙状窦阻塞;双侧颈内静脉通畅。脑静脉窦测压结果,阻塞乙状窦远端压力为370mmH2O,近端压力为130mmH2O。右侧乙状窦阻塞的开通治疗成功,植入直径10mm、长度60mm支架1枚。复查直接静脉窦造影显示右侧乙状窦通畅,支架完全展开,造影剂回流通畅。开通后测压乙状窦近端、远端与颈内静脉压力相近。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第2天检查脑脊液压力为280mmH2O,头痛症状明显减轻,l周后出院。随访12个月,未再发生颅内高压症状。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乙状窦狭窄或阻塞是一安全、简单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总结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作者对46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合并脑血管痉挛和延迟性脑缺血的病例,以经颅多普勒(TCD)、血清渗透压、颅内压、多项指标动态监测和神经病学追踪双重手段,进行个体化分级监护治疗。用TCD监测脑血流速度,将脑血管痉挛为轻、中、重度,并依此标准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扩容、血液稀释及高血压疗法进行治疗。44例(95.6%)术后血管痉挛和延迟性脑缺血完全恢复,有2例(4.3%)并发延迟性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作者还就TCD分级、多项监控指标监测的价值和综合治疗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4例60岁以上患者共52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针对老年患者路径动脉迂曲、狭窄形成等特点,栓塞时,可采用多种人路,包括股动脉、颈动脉或肱动脉等。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塑形技术等栓塞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结果52个动脉瘤有49个被成功实施栓塞术(成功率为94.2%);44例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33例,中残6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适于合并症多、血管条件较差的老年顷内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段安安,张瓦城,林章雅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不多见,现把我们5年来发现的6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为4:2,年龄19~49岁,30岁以下4例,40岁以上2例.本组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例;...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的协同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目前帕金森病(PD)治疗的策略问题。方法;总结分析PD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疗效,适应证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药物治疗并不能控制所有的PD症状,且疗效逐渐衰减,特别是伴随长期使用左旋多巴而出现的异动症和“开,关”波动现象,具有与PD本身症状同样严重的致残性;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对PD各种症状及其医源性并发症具有全面、稳定的治疗效果。结论:药物与手术有协同作用,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外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