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IMA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2008年间接受直肠癌手术并进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1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未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20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5% (10/105),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20.0%,2/10)明显低于无转移者(76.9%,70/91)(x2=21.54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5.764,P<0.05)为pT3、p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患者(Wald =7.818,P<0.05),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IMA根部淋巴结清扫与否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3%(72/101)和70.6%(142/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9% (2/105)和7.4% (1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5).结论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肿瘤浸润深度为T3、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例、直肠癌59例)的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血管重建与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 PDA)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PD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PDA的1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91例PDA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 最常见的主诉为腹痛、腹胀不适。预后分析显示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8%、44.6%、23.0%。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PD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PDA总体发病率较低, 但是预后不佳, 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 手术治疗是治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结扎水平的选择和No.253淋巴结的清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关键步骤。多项研究表明, 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和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提高吻合口残端边缘动脉的压力, 减少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且D3淋巴结清扫术所获得的淋巴结总数与高位结扎IMA 组没有显著区别[1-3]。然而, 在保留LCA的情况下完整清扫No.253淋巴结, 对于外科医师仍然是不小的挑战。这里, 我们介绍一种腹腔镜下保留LCA 的No.253淋巴清扫技术——"Σ"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9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8.422,P=0.004)、浸润深度(T分期, χ2=9.448,P=0.024)、分化程度(χ2=26.571,P=0.000)、病理分型(χ2=4.712,P=0.030)、癌胚抗原水平(χ2=4.131,P=0.042)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Wald=5.286,P=0.022)、浸润深度(T分期,Wald=5.741,P=0.017)、分化程度(Wald=7.172,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直肠癌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小弯侧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33例胃小弯侧SMTs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合并其他上皮来源肿瘤、多发性SMTs以及术中偶然发现的SMTs。总结胃小弯侧SMTs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肿瘤分布、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神经鞘瘤在上述方面的差异。 结果133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6.4±12.7)岁。首诊情况或症状依次为体检发现、腹痛、上腹不适、黑便、体质量减轻、反酸、贫血、呕血、幽门梗阻。胃小弯侧SMTs总体术前确诊率75.9%(101/133),胃镜检查+内镜超声检查(EUS)和腹部CT的术前确诊率分别为78.7%和68.8%。手术方式分别为内镜手术10例,开腹手术60例,腹腔镜手术63例。胃部切除术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94例,胃大部切除术21例,全胃切除术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8%,常见并发症有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肠梗阻、术后出血、管腔狭窄。术后总结胃小弯侧SMTs病理类型分别为GIST 98例(73.7%)、神经鞘瘤21例(15.8%)、平滑肌瘤6例(4.5%)、异位胰腺6例(4.5%)、脂肪瘤1例(0.8%)、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0.8%)。GIST组与神经鞘瘤组比较,GIST组中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10 g/L的人数多于神经鞘瘤组,GIST组的术前确诊率高于神经鞘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肿瘤胃壁内分布、生长方向、长径、浸润黏膜、突破浆膜和伴有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胃小弯侧SMTs术前确诊率不高,GIST、神经鞘瘤是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前需完善EUS,根据肿瘤性质、位置、来源层面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警惕术后管腔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5.0%(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45.0%(9/20)、髂内动脉40.0%(8/20)、髂总动脉20.0%(4/20)、髂外动脉15.0%(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5.0%(1/20)。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83.3%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21.6个月,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yk2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yk2表达的差异.应用质粒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KH3-Pyk2和PKH3-PKM(PKM,dominant-negative Pyk2 mutant)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03,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探讨Pyk2在胃癌中作用机制.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yk2蛋白在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很低或几乎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Pyk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P<0.05).转染PKH3-Pyrk2质粒后,对凋亡抑制蛋白bcl-2影响不明显,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升高.结论 Py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Pylc2可能通过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Hic-5/ARA55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ic-5/ARA55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已稳定转染Hic-5/ARA55的大肠癌细胞系(Lovo-Hic-5/ARA55组)的细胞周期,用未转染质粒(Lovo组)和转染空质粒的Lovo细胞(Lovo-Vector组)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之间主要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Luciferase Assay进一步研究Hic-5/ARA55与细胞周期蛋白的作用机制.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7周后切取瘤体并称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皮下种植瘤的Hic-5/ARA55及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Lovo-Hic-5/ARA55组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明显延迟,并且细胞周期蛋白P27表达升高,Luciferase Assay证明Hic-5/ARA55在转录水平上调P27的表达.Lovo-Hic-5/ARA55组皮下种植瘤质量[(0.33±0.23)g]明显低于Lovo组[(1.20±0.39)g]和Lovo-Vector组[(1.30±0.4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Hic-5/ARA55组种植瘤Hic-5/ARA55和P27均高表达,而Lovo组和Lovo-Vector组均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ic-5/ARA55和P2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16,P<0.05).结论 Hic-5/ARA55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均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的表达来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