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洁  梁雨露 《当代医学》2013,(35):24-26
目的评价主动脉根部结构测量的可靠性。方法同一名医生在不同时间段先后3次,分别对11名受试者的主动脉瓣环部、主动脉窦部、主动脉弓的横径进行测量,以及3名医生在不同时间段,各自分别对11名受试者的主动脉瓣环部、主动脉窦部、主动脉弓的横径进行测量。结果对同一名医生在不同时间段先后5次的检测结果重复试验的可信度进行方差检验,其内部相关一致性分别为0.96、0.69、0.56(P〈0.05)。对5名医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重复试验的可信度进行方差检验,其内部相关一致性0.82、0.95、0.90(P〈0.05)。结论多名医生在不同时间段测量的主动脉根部结构测量数据是稳定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与运动试验假阳性的关系。方法比较76例运动试验阳性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真阳性组57例、假阳性组19例的运动试验参数。结果假阳性组有较长的运动总时间(389±112s∶287±95s,P<0.01),达到较大的代谢当量(7.9±1.9mets∶6.6±1.5mets,P<0.01),ST段压低≥1mm时间延长(284±140s:192±97s,P<0.01),运动中较少诱发胸痛及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的比例较高(74%∶20%,P<0.01),若以运动总时间≥300s、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判断运动试验假阳性,其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91%,预测价值为88%。结论运动总时间≥300s、至少2个下壁导联P-R段明显下斜对运动试验假阳性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6 6岁 ,因反复胸闷、胸痛一年 ,2 0 0 1年 2月 8日入院。诊断 :冠心病 ,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 ,心梗后心绞痛 ,心功能Ⅲ级。冠状动脉造影 (CAG)显示 :左主干正常 ,左前降支 (LAD)近端开口部完全闭塞 ,无法分辨开口位置 ;左回旋支 (LCX)中段 30 %狭窄 ;右冠状动脉 (RCA)近端 90 %偏心性狭窄 ,有两个较粗大侧支 ;LAD由来自于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供给 ,部分来自LCX。左室射血分数 (LVEF) 35 %。经分析LAD全部闭塞 ,且开口部位不清 ,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的成功率很低 ,适合作外科冠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血浆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46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积分表示。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PPI以及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FPG)、TC、TG、LDL-C、HDL-C等。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年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血浆APN水平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PPI、FPG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血浆APN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血浆APN水平与年龄、PP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APN、年龄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脉压指数、血浆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APN与PPI呈负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危险性评估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报告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2-01-2003-03应用高分辨B超测定67例不同T2DM病程者C-IMT;取血测空腹时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CRP),根据24h尿计算肌酐清除率。结果病程≥10年组较初发组C-IMT明显增厚,C-IMT随肌酐清除率降低而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RP进入回归方程(p=0.809,P<0.001)。结论T2DM者C-IMT随病程肌酐清除率降低而增厚;CRP在T2DM大血管病变中具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性别及其它生理因素对大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我们使用非创伤性血压压力波分析方法研究和探讨性别和身高对年长者中心和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对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心率和血压等等生理因素与系统动脉顺应性(SAC)和动脉压力增加指数(A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进行评估,共选择280个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182例,年龄49~75岁.结果:结果经年龄校正后,脉搏波速度、系统动脉顺应性和动脉压力增加指数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系统动脉顺应性,动脉压力增加指数与高度相关,而且此相关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身体体重指数与SAC正相关与AI负相关.经年龄、性别和身高校正后,脉搏波速度、中心动脉压增加指数与心率、中心脉压差呈显著地直线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在正常老年人群中,性别影响动脉功能指数的测定,身高是影响系统动脉顺应性和动脉脉压增加指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l thickness,C-IMT)与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方法:高分辨B超测定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C-IMT,患者在院留取晨尿测定晨尿白蛋白,测定24h尿肌酐,空腹静脉血测尿素氮、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Alc(hemoglubinAlc。HbAlc)。根据24h尿肌酐和血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结果:肌酐清除率&;lt;80mL/mln组(n=31)的C-IMT显著厚于肌酐清除率≥80mL/min组(n=35)(P=0.04)。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者C-IMT和体质指数(r=0.257)、腰臀比(r=0.257)、肌酐清除率(r=-0.284)、晨尿白蛋白(r=0.345)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和肌酐清除率进入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80(P=0.007)和-0.375(P=0.008)。结论:2型糖尿病者C-IMT病变和肌酐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肾功能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是促动脉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