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下胫腓关节弹性钩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胫腓关节弹性钩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下胫腓关节弹性钩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27例。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疗效满意。末次随访时疗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3例,良4例。结论下胫腓弹性钩钢板设计合理,符合下胫腓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状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构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应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次/d,50 min/次,12 d为1疗程;对照组未使用治疗仪.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冰桶及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明显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并减少了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URBANKOVA研究[1]发现,间断加压器械预防DVT和不预防的相比较,DVT发生率降低了60%.2009年9月~2010年12月,我科使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15例上颈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46岁,平均(33.45±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19±1.10)d。寰椎骨折6例,枢椎骨折7例,寰枢椎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10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rankel分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120 min,平均(89.13±27.85)min;术中出血量40~180 ml,平均(96.20±43.26)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后枕部皮肤麻木,对症处理1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3±1.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20±2.75)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26±1.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20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90±5.42)周。[结论]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以及术后颈背部疼痛、僵硬的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肱骨近端骨折为老年人群常见骨折,其发生率约为5%[1-2].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腋动脉损伤患者较为罕见,但由于骨折邻近的解剖位置关系特殊,临床上仍时有发现.文献报道肱骨近端骨折或脱位合并腋动脉损伤的发病率约为0.09%[3].腋动脉损伤是肱骨近端骨折后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发现此类损伤,可能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并且存在截肢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的运用前景。方法对25例髋臼骨折患者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三维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获随访平均12.3个月,解剖复位18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8例,良4例,中1例,差2例。按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17例,良5例,中1例,差2例。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很好地分析髋臼骨折类型、模拟手术过程,对髋臼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板棒复合胸腰椎前路内固定装置(D-rod),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18具家猪脊柱(T12~L3)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ro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每组6具,测量3组标本的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制作3组标本L1爆裂骨折模型,钛笼植入重建椎体并分别采用D-rod系统、Z-plate系统和Ventrofix系统内固定.对标本施加6.0 Nm纯力偶矩,依次测试3组标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6种状态下的相对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其稳定性.结果 D-rod组、Z-plate组和Ventrofix组3组标本骨密度值分别为(1.265±0.073) g/cm2、(1.126±0.082) g/cm2、(l.4030.095) g/cm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状态下,D-rod组和Ventrofix组的稳定性优于Z-plate组(均P<0.05);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D-rod组与Z-plate组的稳定性优于Ventrofix组(均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D-rod系统作为一个锁定系统,具有低切迹、易调整的优点,可为胸腰椎前路修复重建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1979 年Faure 等首次报告腰椎椎体软骨联合骨折, 至今仅6 例, 均为3 岁以下儿童。我们收治1例儿童腰椎椎体软骨联合骨折患儿, 发病年龄与文献中病例有较大差异, 治疗方法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此病例的治疗体会, 探讨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力刺激联合当归补血汤治疗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舍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并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叩击组(骨应力刺激仪)、中药组(当归补血汤)与联合组(当归补血汤联合骨应力刺激仪)。术后对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及负重情况、骨痂生长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评价,并分析6个月时骨折延迟愈合率及12个月时骨折不愈合率。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1~17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1周及3个月时中药组与联合组在肿痛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叩击组(P〈0.017)。术后3、6及12个月时,叩击组与联合组的骨痂生长及患肢负重情况均优于中药组(P〈0.017)。叩击组、中药组及联合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88.32±3.61)d、(98.26±6.24)d、(82.65±3.26)d;骨折延迟愈合率分别为7.5%、25.0%、5.0%;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12.5%、7.5%、2.5%。结论:早期运用骨应力刺激仪联合当归补血汤治疗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的患者,可加快消除患肢肿胀并减轻术后患肢疼痛,促进下肢骨折的愈合,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