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核仁形成区酸性非组蛋白在胆囊癌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细胞银染技术对体外激活的外周血和胆汁淋巴细胞染色 ,并对胆囊组织作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银染 ,计算外周血和胆汁中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 (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和组织切片中AgNOR颗粒面积。结果正常人 (2 0例 )、慢性胆囊炎 (90例 )与胆囊癌之间 (2 1例 )外周血、胆汁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和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血清、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逐级降低 ,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逐级升高 ,且血清、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组织中AgNOR面积三者相互间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 (P均 <0 0 1)。结论监测胆囊病变过程中患者外周血、胆汁中T细胞Ag 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S % )和组织切片中AgNOR面积的变化 ,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L型细菌的研究及其与胆囊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L型细菌就是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型 ,最早由Klieneberge于 1935年从念珠状链球菌的培养物中发现 ,并以Lister医学研究所第一字母“L”命名 ,由于它的特征是细胞壁存在不同程度缺陷 ,Dienes称缺壁的细菌为“L form”(cellwall deficientbacteria) [1] 。L型根据细胞壁缺失的程度不同又有原生质体 (protplast)与原生质球 (sphersplast)之分。一般认为原生质体完全 ,缺乏细胞壁 ,而原生质球则保留有某些细胞壁成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失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6.1-2002.12间经我院手术治疗的28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行原发性肝脏癌肿一期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基本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脾亢症状基本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且病理巨脾的切除对术后远期疗效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在L型细菌感染相关性胆囊癌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RIA法测定胆囊癌,胆囊炎病人和对照组病人胆囊黏膜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采用细胞生物活性法测定PDGF活性。结果 胆囊癌,胆囊炎和正常胆囊的胆囊黏膜L型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0.0%(16/20),82.5%(33/40)和0(0/20)。L型阳性胆囊癌胆囊黏膜TNF-α和PDGF活性均明显高于L型阴性胆囊癌,L型阳性胆囊炎和对照组。结论 L型细菌在胆囊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首先引起胆囊黏膜表达PDGF,PDGF的活性持续升高可能与L型感染相关的胆囊癌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癌患者红细胞补体I型分子(CR1)及其基因多态性变化. 方法采用PCR技术和Hind III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试验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粘附活性.结果(1)胆囊癌患者手术前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胆结石和胆囊炎组(P均<0.01), 胆结石和胆囊炎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CR1分子数量A405下降程度与CR1粘附活性下降程度相一致;(2)与术前相比,手术后3d,胆囊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急剧下降(P<0.01);术后1周较术后3d,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术前(P<0.01);术后2周较术前,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已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周较术前,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明显升高(P<0.01);(3)凡有局部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结转移、其它脏器转移的胆囊癌患者,其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及CR1分子粘附活性较无这些改变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均<0.01);(4)31例胆囊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密度多态性分布高表达型68.6%,中表达型25.5%,低表达型5.9%;与正常人比较,中表达型和低表达型人群分布比例稍高于正常人群(x2=0.521,P>0.05);高表达基因型胆囊癌患者的CR1分子数量显著低于高表达型正常人群(P<0.01).结论 胆囊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粘附活性的缺陷系后天因素引起; 红细胞表面广泛表达的CR1分子,其数量与活性变化,与胆囊癌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伴有癌栓形成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过去曾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本文总结国内外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多数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措施.如果肝功能储备良好,积极的外科治疗辅以非手术措施,对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氟他胺(Flutamide)对成癌和受体影响。方法 以3'-Me-DAB建立诱发性肝癌模型,95只雄鼠分为3组:A组(n=35),3'-Me-DAB治疗组,B组(n=35),3'-Me-DAB加氟他胺组,C组n=25),对照组。结果 ①诱癌结节及大小为A>B。②B组肝体比值上升相应比A组延迟1个月(P<0.05),肿瘤分化程度提高。③A组受体以癌变启动期(第1个月)和成癌期(第5个月)最高,第2个月最低,胞核雄激素受体蛋白质分别为(56±9),(59±4),(34±3)1)pmol/g。B组的变化趋势与A组相反(P<0.05),C组的生理性表达与年龄依赖性活动能力一致。④A组癌瘤受体定量以肝细胞型肝癌最高(P<0.05),且癌瘤组织>癌周组织(P<0.05)。结论 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雄激素敏感期的拮抗治疗可能抑制雄激素的促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8.
生长抑素作用Cmet抑制肝细胞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T)对Bel74 0 2肝癌细胞株以及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影响 ,同时探索SST的抑瘤机制。方法 以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为材料 ,观察SST对种植瘤生长的影响。以MTT法测量SST对Bel74 0 2细胞增殖的影响 ,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细胞迁移实验和粘附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表达的影响 ,以及检测细胞表面生长抑素受体 2 (somatostatinreceptor 2 ,SSTR2 )的阳性率。 结果 SST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裸鼠人肝癌种植瘤的生长 ,但SST处理的 74 0 2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细胞的侵袭和粘附能力可见明显下降 ,细胞生长静止期 (G0 /G1)的比例显著增加 (0 .4 80± 0 .0 32vs 0 .5 77± 0 .0 0 9) ,但未见凋亡峰 ,细胞表面可见SSTR2的表达 ,SST可使细胞Cmet的表达明显受抑。结论 SST能通过与SSTR结合抑制肝癌的生长 ,减少Cmet的表达可能是抑瘤的一个重要机制 ,而并非直接杀死肝癌细胞和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9.
胆管癌主要指源于肝外胆管的肿瘤,与肝内的胆管细胞癌有较大的区别。初期的症状主要有梗阻性黄疸,由于解剖部位的原因,外科治疗常因技术原因而显得困难。目前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切除肿瘤。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胆管癌97例,上段癌占5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胆囊癌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为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和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胆囊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32例胆囊癌患者中,有2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78.12%,30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仅有1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3.33%,30例正常对照组中,亦仅有1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是3.33%。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对胆囊癌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对胆囊癌的治疗、预后的评估随访及复发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