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11例肿瘤临床分期不超过T2期、未穿透浆膜层、无远处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呈中或高度、癌外表现较少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60 min),术中出血20~50 ml.术后2 d即可下床活动,20~36 h肠蠕动恢复,24~48 h进流质饮食,无输尿管损伤、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住院(不包括化疗时间)7~10 d,其治疗费用与开腹手术基本相同.认为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具有创伤小、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PTE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有关的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新型抑癌基因,了解抑癌基因PTEN在食管癌(EC)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指导食管癌的治疗上可能具重要意义.方法:检索并分析近10年国内外有关PTEN与EC研究的文献.结果:在EC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发生频率比较低,但PTEN蛋白表达下调却很普遍,表达程度与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抑癌基因PTEN低表达可能参与了EC的发生发展及肿瘤性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DNA结合抑制蛋白-1(I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ID-1在ESCC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P法对102份ESCC组织、30份切缘正常组织进行ID-1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和MVD值,并分析ID-1的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ESCC组织中ID-1的表达显著高于切缘正常组织(P<0.01),ID-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在ID-1高表达组中病例MVD值高于ID-1低表达组(P<0.01),ID-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浸润深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ID-1可能在ESCC的发生、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E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1995年至1997年底,我院对110例食管癌患者经颈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广泛切除即扩大三野(颈部、纵隔、上腹部)淋巴结清除术,现就手术方法及送检淋巴结阳性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0例,男76例,女34例。30~40岁10例,40~50岁25例,50~60岁46例,大于60岁29例。肿瘤部位:颈段3例,胸上段27例,胸中段66例,胸下段13例,双源癌1例。大体标本:髓质型42例,渍疡型20例,等伞型29例,缩窄型7例。长度:<3cm16例,3~6cm84例,>7cm10例。病理类型:腺癌5例,鳞癌102例,腺棘癌2例,小细胞癌1例。浸润程度:粘膜层2例,粘膜下层1…  相似文献   
5.
多种媒体组合优化设计理论是目前教育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在九六年入学的护士(1)、(2)班的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应用多种媒体组合组织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取得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媒体如标本、模型、尸体、挂图等对学习的帮助最大,而他们最感兴趣的则是CAI(com 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录相等现代媒体。对种种课型应用的媒体数目及组合,大部分学生认为应用三种教学媒体—现代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最为理想,这对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学媒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12月共对1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其中FAP9例、UC2例,应用J型贮袋8例、S型贮袋3例。结果该术式并发症少,肛门功能良好,无夜间漏便,大便次数平均3~5次/日,夜间0~1次。一例S型贮袋出现贮袋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未发生癌变,病人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结论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治疗可维持FAP与UC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182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在术中行鼻肠管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营养管给予瑞素或各类营养液治疗.结果 所有食管、贲门癌术中均顺利留置鼻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传统常规补液组明显减少,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肠内营养支持简便、经济、无严重并发症,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地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接受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的122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采用传统开腹全胃D2根治术(传统开腹组)的132例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开腹组及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235.78±31.56)min比(256.43±54.08)min]、出血量[(326.69±89.73)ml比(158.31±62.98)m1]、切口长度[(16.53±2.34)cm比(5.51±1.15)cm]、胃肠道恢复时间[(4.22±0.91)d比(3.31±0.83)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5.78±0.95)d比(5.56±0.78)d]和术后住院时间【(12.62±2.89)d比(11.18±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目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全胃D2根治术可获得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较开腹手术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