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混合性肝癌(cHCC-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92 年1 月至2010 年6 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混合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48 例,其中40 例随访资料完整者被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40 例cHCC-CC 肿瘤合并卫星灶者10 例(25%),血管侵犯6 例(15%),淋巴结转移5 例(12.5%),周围器官侵犯10 例(25%).10 例(25%)病理学检查见低分化癌细胞,HEP/AFP 及CK 染色均阳性.术后总中位生存期12.5 个月,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60.9%、39.1%、29.9%.29 例(72.5%)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其中23 例(79.3%)发生在术后1 年内.多因素分析结果 提示低分化cHCC-CC 及血管侵犯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因子.结论 混合性肝癌手术疗效差,低分化cHCC-CC 及合并血管侵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防治直肠癌同期放化疗术后吻合口漏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16例,均接受术前放化疗,治疗结束后5~8周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TME术中行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观察其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及恢复指标。 结果本组患者1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占12.5%,予生长抑素及保守治疗后吻合口漏愈合。未发生吻合口漏14例,占87.5%,吻合口愈合良好,术后第10~14天出院。 结论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可有效减少及治疗直肠癌同期放化疗术后吻合口漏,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100例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患者(T3/T4或N+),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研究组)及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手术、化疗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至2015年12月,研究组有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对照组3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7.7个月。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T、N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经新辅助化疗后T、N分期降期明显,PR38例(76%),SD11例(22%),PD1例(2%),新辅助化疗期间无3°以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常见的1°~2°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1例/42%)、粒细胞降低(4例/8%)及血小板降低(2例/4%)。术后T分期、N分期、阳性淋巴结数及TNM分期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及腹腔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1.5个月后(6~68个月),两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44.9%及33.6%(P=0.041)。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1.0%及41.6%(P=0.033)。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对局部晚期可切除的结肠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肠梗阻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8.2%(38/466)。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与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以及手术方式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肠梗阻发生的因素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和肿瘤大小;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特征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晚,生物行为恶及根治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改进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Ⅲ期胃癌患者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行传统ERAS,观察组在传统ERAS基础上进行麻醉方案及液体管理模式的改进。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恢复情况、应激反应、并发症及复发再入院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Ⅲ期胃癌根治术,观察组输血1例,对照组输血2例。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等炎性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淋巴结清扫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7(5~29)个月,两组复发再入院率及累积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7、0.135,P=0.612、0.696)。 结论改进ERAS在腹腔镜Ⅲ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肝细胞性肝癌组织对常用化疗药的敏感性,探讨肝癌组织多药耐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行肝癌切除术的100例患者标本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测定目前常用8种化疗药的抑瘤率,包括紫杉醇、开普拓、卡铂、丝裂霉素C、氟脲苷、亚砷酸、表阿霉素和吉西他滨;将患者分为2组:多药耐药组(敏感药物<4种)与非多药耐药组(敏感药物≥4种),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肝内多病灶数与癌组织耐药数的相关性.结果 化疗药物对肝癌组织的抑瘤率从高到低为紫杉醇、开普拓、卡铂、丝裂霉素C、氟脲苷、亚砷酸、表阿霉素和吉西他滨,分别为60%,44%,41%,39%,37%,29%,24%及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内多病灶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肝内多病灶数与癌组织耐药数正相关.结论 常用化疗药物对肝细胞性肝癌组织的敏感度最高为紫杉醇.肝内多病灶的患者更易发生耐药,而且病灶数目越多耐药数目就越多.  相似文献   
7.
郭智兴  林佳锐  陈智远  韦玮  郭荣平 《广东医学》2012,33(18):2750-2753
目的 探讨体外药敏试验在肝细胞癌(HCC)个体化化疗的应用以及TUBB3在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培养药敏试验检测100例手术切除HCC组织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HCC组织、配对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TUBB3的表达.结果 HCC组织对化疗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为紫杉醇、伊立替康、丝裂霉素、亚砷酸、卡铂、氟脲苷、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TUBB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在肿瘤直径>6 cm(P=0.025)、多发肿瘤(P=0.042)和TNM Ⅲ期(P=0.012)中表达较高,是术后总生存的危险因素(P=0.032);TUBB3表达与紫杉醇耐药(r=0.321,P=0.001)和丝裂霉素耐药(r=0.215,P=0.033)呈正相关.结论 组织培养药敏试验法可作为HCC患者个体化化疗药物筛选的手段,TUBB3可作为化疗药物疗效评价和肿瘤侵袭性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7年11月行外科切除的77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非粘液腺癌组(n=690)和粘液腺癌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两组患者及不同组织分化程度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病例粘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11.0%。两组患者在性别、远处转移、术前肠梗阻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液腺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及青壮年,浸润型比例高,瘤体大,浸润深,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晚;术后总生存率比非粘液腺癌、高-中分化腺癌差;与低分化腺癌相比无明显差别。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手术方式及组织分化程度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TNM分期是最危险的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其预后比非粘液腺癌、高-中分化腺癌差,与低分化腺癌相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肠梗阻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8.2%(38/466)。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与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以及手术方式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肠梗阻发生的因素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和肿瘤大小;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特征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晚,生物行为恶及根治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次矫治高角患者使用种植钉远移上牙列的牙齿与后(牙合)平面位置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二次矫治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高角患者,收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SN-MP角、OP-P角、U1-SN角、U1-NA距、U6C-Y距、U1C-Y距、U1A-Y距、U6-PP距、UL-EP距、LL-EP距均减小(P<0.05)。矫治后上牙列整体远移,磨牙压低,后(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上下唇突度减小。所有患者均达到预期矫治目标。结论:种植钉不仅能够有效远移上牙列,而且能使后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有利于改善二次矫治高角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