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伴有颌骨发育畸形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行上颌LeFort-Ⅰ截骨术下颌矢状劈开术(SSRO),治疗发育畸形.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术前术后投影测量指标显示,患者正侧貌、审美平面及鼻唇角等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在修复颌骨创伤畸形的同时,解决了颌骨发育畸形所带来的形态及功能障碍,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伴有颌骨发育畸形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行上颌LeFort-I截骨术下颌矢状劈开术(SSRO),治疗发育畸形。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术前术后投影测量指标显示,患者正侧貌、审美平面及鼻唇角等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在修复颌骨创伤畸形的同时,解决了颌骨发育畸形所带来的形态及功能障碍,陈旧性骨折与颌骨畸形同期联合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偏颌畸形患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完成三维CT检查和牙列石膏模型的光学扫描,将数据分别以DICOM格式和STL格式传送至数字化工作站。在数字化软件中构建坐标系,重建上下颌骨、血管和神经束,并完成正颌外科的手术模拟预测,最后设计并打印患者上颌骨的截骨导板、复位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到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复查并行上下颌骨三维CT检查。利用数字化软件测量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测量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作为术后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8 ± 1.0)%和(3.2 ± 1.7)%;两侧上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0 ± 0.8)%和(11.0 ± 4.8)%;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0.84 ± 1.05)mm和(1.49 ± 1.23)mm。所有患者均对面型表示满意。结论 数字化软件的模拟设计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术中操作的精度,提高患者术后美学效果。因此,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技术治疗颌骨骨折手术复位时恢复正常咬骀关系的作用。方法利用方丝弓矫治器作为牙弓夹板对颌骨外伤患者进行术中颌关系复位、术后颁关系调整,观察其疗效。结果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牙及颌骨复位精确,咬殆关系恢复佳,并发症少。结论固定矫治器对确定颌骨骨折手术时的咬骀关系有良好的作用,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在修复外伤导致的上颌窦前壁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口内或口外入路,应用薄片状Medpor修复骨折导致的上颌窦前壁缺损12例.术中应用钛钉固定Medpor于上颌骨.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5年,面部外形对称,形态满意.Medpor无移位、活动、外露,亦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edpor是修复骨折导致上颌窦前壁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是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难点,关系到患者下颌骨形态和功能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通过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定义渊源的追溯,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特征性描述,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讨论,以及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几方面的阐述,说明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及其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其中很多问题目前仍有较大争议,希望能够通过今后的工作予以实践和解答,给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上颌模板式牵引器在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杨鸣良,王玉新,刘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闫海鑫,杨晓东长期以来,下颌骨骨折固定多采用颌间固定法,这种方法适应证广泛,技术条件要求不高,治疗效果较理想。但是这...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成人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成人牙槽突裂患者19例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将髂松质骨填充牙槽突裂间隙内,用骨块恢复梨状孔边缘形态和鼻翼基底部高度后,采用微型钛板和单皮质钛钉固定.术后1年复查进行Bergland 分级评价.结果 植入骨成活率(Ⅰ~Ⅲ级)为84.2%,临床成功率(Ⅰ、Ⅱ级)为73.7%,临床失败率(Ⅲ、Ⅳ级)为26.3%.2例患者再次出现口鼻瘘孔.结论 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成人牙槽突裂可以有效恢复牙槽突高度,增加患侧梨状孔周围骨量.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双侧髁突骨折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鞍山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髁突骨折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对照组患者采用坚固内固定系统。记录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术前与术后3个月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患侧运动度,并计算术后8周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5.11 ± 1.30)周]短于对照组[(6.85 ± 2.0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8周,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年,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高于研究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双侧髁突骨折效果较好;与坚固内固定系统相比,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