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6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因素的乳腺癌患者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7例出现VEGF-C阳性表达(75.0%,57/76),而癌旁组织中5例VEGF-C阳性(8.1%,5/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有41例VEGF-C阳性(89.1%,41/46),30例淋巴结未转移标本中16例VEGF-C阳性(5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情况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均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2例出现VEGFR-3阳性(68.4%,52/76),而癌旁组织中4例VEGFR-3阳性(6.5%,4/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有38例VEGFR-3阳性(82.6%,38/46),而30例淋巴结未转移标本中仅13例VEGFR-3阳性(43.3%,13/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VEGFR-3阳性表达情况与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均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呈正相关(r=0.758,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VEGF-C及VEGFR-3的联合检测可能更有利于准确评估预后,且该信号系统可能成为抗某些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特异性靶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对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部分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隆化县医院收治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睡前服用艾司唑仑,1 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1剂/d,200 m L煎服,早晚温服分服。2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自评量表(SRSS)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外周血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后2组PSQI、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得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5-HT及β-EP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对痰热内扰型失眠有理想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5-HT、β-EP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多发病,我国患病率为10%[1]。手术以往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目前临床在静脉曲张剥脱术的基础上加行微创术[2]。1999年6月—2010年1月我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加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565例683条肢体,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5例共683条肢体,其中男344例,女221例;年龄27~78岁,平均53.3岁;病史1.0~32.0年,平均16.3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大鼠内毒素血症与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指标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活性变化,探讨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与肠黏膜屏障功能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雄性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及对照组模型,各组于3、7、14天,分别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按时点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③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各时点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内毒素均高于对照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与内毒素行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组织形态学观察见梗黄组随时间延长,肠黏膜逐渐水肿、萎缩、黏膜倒伏、脱落.梗阻性黄疸时雄性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④结论 梗黄时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加重内毒素血症,因此二胺氧化酶及D-乳酸可作为梗黄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利用高糖冲洗加电凝法治疗甲状腺囊肿的疗效.方法 利用高频超声探头引导穿刺,应用高糖灌洗抽吸囊肿后电凝治疗甲状腺囊肿.结果 本组随访28例(30个囊肿),随访6个月~1年,囊肿完全消失及≤原囊肿径线1/2者为26例,总有效率为92.9% (26/28),其中囊肿消失23例,占82.1%(23/28),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高频超声探头引导、穿刺,高糖灌洗抽吸后电凝治疗甲状腺囊肿安全可靠,为甲状腺囊肿患者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致腹主动脉损伤处理方式.方法:选取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致腹主动脉损伤患者,记录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康复并顺利出院.结论:应正确选择填塞材料,谨慎操作,提升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乳腺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计算其阳性表达率。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而VEGF-C、VEGFR-3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癌的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 VEGF-C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刺激了淋巴结的增生、扩张,并通过提高淋巴管的渗透性,从而对癌的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泛肿块切除术与乳腺局部肿块切除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效果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2组,29例行广泛肿块切除术(广泛切除组),27例行乳腺局部肿块切除术(局部切除组),数据由SPSS 10.0中统计分析,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评定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肌力<5级率采用卡方检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生存中位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 术后12个月的患侧肢体功能评价:两组患者的肌力、前屈、后伸、内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局部切除组患者的外展、外旋摸高高度显著优于广泛切除组患者(P<0.05)。术后60个月内,广泛切除组与局部切除组比较:5年复发7例(24.14%)比12例(44.44%),χ2=3.511,P=0.061;5年生存率为10.34%比11.11%(χ2=0.009,P=0.926);5年总生存中位时间为59.00个月比58.00个月(χ2=0.012,P=0.9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广泛切除组无疾病生存中位期为57.00个月显著长于局部切除组的47.00个月(χ2=5.035,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泛肿块切除术较局部肿块切除术对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预后更加有利,在患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这一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乳腺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情况,计算其阳性表达率。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而VEGF-C、VEGFR-3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癌的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 VEGF-C可能通过与VEGFR-3的结合刺激了淋巴结的增生、扩张,并通过提高淋巴管的渗透性,从而对癌的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