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Riseborolagh分类Ⅳ型)行后路经鹰嘴截骨或肱三头肌腱舌型切断入路,普通双钢板固定,术后3~4周功能锻炼,术后半年内每月摄片复查。结果 23例全部愈合,平均随访9.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肘关节功能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7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8.3%。结论 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得到普遍共识。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凝血状态的检查工具,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较少,是否能够通过其监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患者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用药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评价血栓弹力图在监测骨科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凝血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患者204例,分别收集置换前、置换后血栓弹力图、血凝常规、血小板等数据。将血栓弹力图结果分别与传统的凝血检查,即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反应时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φ=0.713,Kappa值=0.647);凝血酶原时间与反应时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一致性一般(φ=0.392,Kappa值=0.362);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φ=0.392,Kappa值=0.488);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其余参数相关性及一致性差;而髋关节组除了反应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有较弱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外,其余相关性均差。但是也有部分参数的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常规凝血趋势一致的比例较高,髋关节组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67.6%,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78.3%。提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一定相关性和一致性。血栓弹力图参数在数据上的趋向性更一致,血栓弹力图可以作为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监测凝血状态的一种辅助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兔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洪涛  杨惠林  唐天驷  杨同其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192-4193,T001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可使组织自身产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PMNL)的浸润加重组织损伤。观察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24h内不同阶段PMNL的黏附、聚集及浸润情况。方法: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40,60min后再灌注,对不同时间段损伤脊髓节段行光镜观察。结果:在缺血期均未观察到PMNL的黏附、浸润,随着再灌注的进程,病理改变的加重,组织中PMNL数量逐渐增多;6h时:PMNL主要黏附、聚集在血管中,甚至堵塞血管腔部;同时可见其穿透血管壁向外游出,实质中可见少量的PMNL,浸润;12,24h时大量PMNL浸润在实质中,并形成“噬神经元”现象。此外,不同的缺血时间,其各自再灌注后PMNL聚集、浸润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点上,缺血时间长、损伤重的,PMNL出现数量多。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24h内),PMNL最初聚集并阻塞血管,然后浸润到组织实质中,从而加重损伤;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出腰骶椎前路融合笼 (AnteriorFusingCage-AFC)并选定相应的放置方式用于下腰痛患者的治疗。 方法 1、通过在人尸椎骨及牛椎骨标本上的生物力学试验 ,人尸椎骨的解剖学测量 ,结合手术要求 ,设计了AFC及相应辅助器械 ,并筛选出相应的放置方式。 2、将该技术用于 14例下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  1、AFC直径≈ 1/ 2 (a +p) +12~ 16 (mm) ,AFC长度≈S - 6 -S×滑脱百分比。 2、放置方式为在L5S1间隙取正中 1枚AFC放置法及L4.5间隙取左前外斜向 1枚AFC放置法。 3、随访 2 4~ 4 5个月 ,初步结果满意。结论 AFC有助于施术节段的融合与稳定 ,增加椎间隙高度 ,不需术后长时间石膏外固定 ,该技术较国外同类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6.
自80年代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推动了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先后开创了RoyCamille、Steffee、Dick、RF、SF、APF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作者通过对上述内固定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后〔1,2〕,结合解剖学测定、生物力学原理〔3,4〕,设计了多用途脊柱内固定器(MoctFuefin,MF)(见图1),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创伤较小,能达到三维矫形固定。可治疗胸腰段骨折、腰椎滑脱、脊柱截骨后固定等。临床应用29例,其中胸腰段骨折24例,腰椎滑脱5例,经初步随访疗效满意。图1 MF内固定器结构示意图1.方…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8在兔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兔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诱导中性粒细胞(PMNL)的作用。方法 分非抗IL-8抗体组和抗IL-8抗体组,采用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抗IL-8抗体使用前后再灌注脊髓组织中IL-8的表达及PMNL浸润情况。结果 再灌注12h,脊髓组织中IL-8呈强阳性表达并可见大量PMNL浸润,使用抗IL-8抗体后,组织中IL-8被清除,PMNL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中,IL-8可强烈地趋化诱导PMNI。在组织中的浸润,其在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X线与CT评估椎管内骨折块间接复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X线透视椎体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一线影"与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价值,为术中X线透视即刻判断骨折块间接复位的程度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证实均为爆裂骨折,骨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平均35.2%.所有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间接复位,未行椎板切除减压.术中X线透视标准侧位像上骨折椎体后壁呈现连续、平滑的"一线影"时,即认为骨块已复位.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骨块复位情况. 结果 术后CT示骨折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由术前35.2%减少至8.6%,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2,P<0.01),达到椎管有效减压的要求.随访时2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正常. 结论 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连续、平滑的.一线影"可作为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为术中决定是否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骨块推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10年中,受骨质疏松症困扰的患者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现在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该疾病作为最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全世界髋部骨折人数将会由1990年的每年166万增加至2050年的每年625万[2],而在中国,这一情况更为明显.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为股骨颈骨折总发病率的68.4%,且以每10年40%的增长趋势上升[3].因此,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ACLPS)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行载荷-位移测定后,制作C5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及钛板固定标本(A组用ACLPS,B组用Orion),再行载荷-位移、扭矩和扭转刚度测定;对ACLPS行拔出试验及疲劳试验,以三维有限元分析钛板的应力变化及其分布。结果:ACLPS与Orion内固定后颈椎位移降低幅度、各纵向位移、颈椎的扭矩和扭转刚度、最大拔出力及相对位移和能量吸收值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疲劳强度为473.27Mpa,疲劳载荷次数达5.5×105次,足以满足术后在体内安放较长时间;有限元计算得出ACLPS孔洞周围有较大应力集中,但其孔洞直径和孔边距离仍处安全范围。结论:ACLPS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紧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