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究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解剖分析及临床研究。方法:选取84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患者弓状线位置与标识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高位弓状线组、经典弓状线组、低位弓状线组、多条弓状线组及无弓状线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结果:通过测量84例患者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分组情况如下:经典组40例,占比47.62%;高位组7例,占比8.33%;低位组13例,占比15.48%;多条弓状线组21例,占比25%;无弓状线组3例,占比3.57%。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手术临床指标发现,在手术难易度以及手术清晰度上,低位组、多条组以及无弓状线组得分均低于经典组(均P<0.05),经典组与高位组相比得分相近(P>0.05);在手术时间上比较,经典组时间最短,无弓状线组所需时间最长(P<0.05)。在腹膜损伤、腹壁下血管损伤、中转手术(开放/TAPP)及血肿上,经典组的发生率低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高位组在腹壁下血管损伤发生率上最低;在气肿上,经典组发生率高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结论:弓状线变异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技术在腹部双源CT胆囊癌辅助识别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一科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8例病理学检查诊断明确的胆囊癌,28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和29例正常胆囊(影像学检查胆囊正常)病人,均行腹部双源CT检查。随机选取101例作为训练组,29例作为验证组,15例作为测试组。首先,利用已标注的10409张腹部双源CT图像对Mask R-CNN模型进行学习,从而建立自动胆囊癌辅助识别系统。然后对验证组的2974张CT图像通过专业的医师对其进行判断识别,与Mask R-CNN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不同交并比阈值(IoU)下的平均检测精度(AP)和平均召回率(AR)来对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计算机通过学习组不断迭代训练,Mask R-CNN的损失函数值收敛,诊断误差不断降低。在IoU为0.5时,Mask R-CNN的边界框和掩膜的AP分别为0.929和0.929,IoU为0.75时的边界框和掩膜AP分别为0.901和0.890,IoU为0.5:0.95时的边界框和掩膜AP分别为0.723和0.707,平均召回率分别为0.794和0.774,模型的性能良好。结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Mask R-CNN胆囊癌辅助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性能,可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插管技巧,分析影响插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的小儿和成人ERCP操作各90例,统计其解剖相关数据、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分析先乳头球囊扩张再机械碎石与先碎石再乳头球囊扩张两组对取石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ERCP取石治疗的40例胆总管巨大结石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先碎后扩组和先扩后碎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的取石时间、取石效率(cm3/min)、结石残留率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人均通过一次ERCP完成取石。两组病人的结石最大径、结石单发或多发、结石总体积(cm3)、取石时间、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先碎后扩组的取石效率高于先扩后碎组[(0.91±0.58)(cm3/min)比(0.51±0.17)(cm3/min),P=0.048],而器械出入乳头口次数少于先扩后碎组[(4.9±1.7)次比(7.9±2.2)次,P=0.021]。两组术后结石残留率和E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腺癌淋巴结准确分期所需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SEER数据库中3989例切除的胰腺癌淋巴结阳性病人资料并进行建模,得到淋巴结分期评分达到90%时所需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作为推荐值,并利用SEER数据库2583例与国内93例淋巴结阴性病人进行生存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肿瘤最大径<2 cm是胰腺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影响因素。预期对阴性结果达到90%把握时,肿瘤最大径<2 cm的病人需要活检15枚淋巴结,而≥2 cm的病人需要活检20枚。校正假阴性病人后,淋巴结阳性率从60.7%升至71.0%。生存分析提示肿瘤最大径≥2 cm病人中,淋巴结分期评分与生存有相关性(P=0.002)。结论 肿瘤最大径是决定胰腺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因素。根据淋巴结分期评分,推荐清扫更多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荷载氟尿嘧啶(5-Fu)的聚乳酸(PLLA)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5-FU-PLLA-CNTs),并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NK45)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以PLLA—CNTs为原料,采用超声乳化法荷载5.F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5-FU—PLLA—CNTs形态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光光度仪测定不同时间5-FU.PLLA.CNTs的5-FU释放量及累计释放量,并绘制体外释放曲线;设计实验组(不同浓度的5-Fu—PuA—CNTs)及阳性(相应浓度的5-FU)和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5-Fu.PLLA-CNTs对MGC803和MNK45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FU—PuIA—CNTs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5-FU.PLLA.CNTs药物深层薄膜,薄膜载药率为(4.54±0.43)%,包封率(21.56±2.36)%。体外释放实验显示,5-FU-PLLA-CNTs在24h内释放率为23.9%,呈缓慢上升趋势,至31d体外累计释放率达85.3%。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Fu—PLLA.CNTs对两株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呈持续抑制状态。流式细胞仪显示,经1mg/孔5-Fu-PuJA。CNTs处理的实验组MGC803和MNK45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FU-PLLA-CNTs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对胃癌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增殖作用,其最佳浓度为1mg/孔。  相似文献   
7.
胃癌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进展期胃癌的危重急症之一。术前应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经消化内科、外科、药学、放射介入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全面评估肿瘤分期和可切除性。内镜检查是胃癌合并急性大出血的主要确诊手段及重要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是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或失败后的唯一补救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位置,分期适当选择,联合多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对患者的收益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顺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的手术理念和策略。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共为35例病人施行顺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的胰体尾癌根治术,对病例资料、术中情况(平均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160±53) min,术中出血(190±110)mL。肿瘤长径(46±18)mm,术后病理检查提示32例(91.4%)病人达到R0切除,清扫淋巴结(30.0 ± 10.6)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4 ± 2.6)枚。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顺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胰后切面的确定,并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外科的发展,要求外科住院医师成为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手术技能外,还需要具有严谨的科研能力。调查外科住培医师的科研现状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外科住培医师自身对科研培训的意识度薄弱,缺少合适的平台和引领,科研氛围感缺失,使得住培医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很难开展。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包括培养住培医师科研选题能力、重视高质量临床研究、依托培训基地所属院校研究所搭建合作平台、推行临床科研"双导师"制、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完善住培医师的科研考核标准,力求提升外科住培医师科研能力和素养,为住培医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和医院学科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术野内会产生影响医生观察的烟和雾。相比特殊去烟或去雾装置,图像处理算法可同时实现腹腔镜图像的去烟雾操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于使用。但是,目前腹腔镜去烟雾算法还存在处理后易发生色偏、细节不突出、亮度过低等问题。方法 针对腹腔镜图像去雾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雾密度智能感知的腹腔镜图像去烟雾算法,包含透射率智能感知的图像增强模块和光照分量感知的图像增强模块。透射率智能感知的图像增强模块通过感知图像的具体像素雾含量进行去雾,可优化去雾效果。光照分量感知的图像增强模块根据图像不同像素区域的光照进行图像亮度增强,使图像在避免过增强的情况下更好地提升图像亮度。结果 分别选取4K分辨率和1080P分辨率不同场景下的100张图像进行验证,无参考雾密度评价指标显示,提出的智能感知算法相比3种对照算法,雾密度分别下降了67.3%、68.1%和14.2%。结论 智能感知算法有效改善了腹腔镜图像去烟雾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