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0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术前筛查的175例患者证实为胃LGIN的255例病变纳入研究,并进行内镜下RFA,关注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追踪其复查随访结果。 结果255例病变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治愈率分别为91.3%、90.8%、89.4%、88.2%、86.5%,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RFA是治疗胃LGIN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门诊治疗的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判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并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改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D(ESD组)或改良ESD(改良ESD组)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患者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13例行ESD,9例行改良ESD。对比分析ESD组和改良ESD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EUS判定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 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为(6.9±1.5)mm。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对照,内镜超声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5.5%(21/22)。ESD组和改良ESD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13/13和7/9(100.0% 比77.8%, P=1.000)。改良ESD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ESD组[(16.0±2.2) min 比 (29.8±4.9)min,P<0.001]。ESD组发生1例术中穿孔和1例迟发穿孔,改良ESD组发生1例迟发出血。术后2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0.0±24.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可以准确评价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对于直径≤10 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ESD可以获得与ESD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活体猪模型实验,进一步证实和明确其在高阶内镜治疗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6名受训者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之后6名受训者与6名对照者均进行手把手教学培训。随后,对于受训者接受活体猪模型和手把手培训的差异性,以及受训者和对照者关于是否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的差异性分别进行对比。 结果所有活体猪模型和手把手培训手术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种培训手术术中各有2例局部微小穿孔,以组织夹可有效封闭,均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所有实验动物及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手术均完整剥离了病变,仅少数需上级带教医师接手后完成。接受活体猪模型培训后,受训者自身的剥离时间和剥离速度明显改善(P< 0.05);相比于对照者,受训者的手术时间(包括各步骤时间)、剥离速度以及手术完成度评分、注射评分、切开评分均明显改善(P< 0.05)。 结论活体猪模型用于高阶内镜治疗技术的培训是安全有效的,其对于改善初学者的学习曲线及有效应对并发症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用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并将OCT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食管早癌浸润深度评估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内镜黏膜下膜剥离术(ESD)前接受OCT及ME-NBI评估的28例食管早癌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获得的OCT和ME-NBI图像,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实时判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OCT和ME-NBI两种方法对于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检查操作过程所需时间及并发症也一并进行分析。 结果 OCT和ME-NBI对28例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判断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67.9%(19/28)和75%(21/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对浸润至上皮层/固有层(EP/LPM)病变评估的准确率为78.9%(15/19),与ME-NBI相比(68.4%,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评估过程所需时间为6.0±2.9min,显著短于ME-NBI的16.3±5.4min(P<0.001)。 结论 OCT在评估食管早癌浸润深度及筛选位于上皮层/固有层(EP/LPM)食管早癌准确率上,与ME-NBI能力基本一致,且所需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on-ampullary duodenal lesions, NAD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切除NADLs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2例患者中,3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14例行改良ESD术。整块切除率为83.3%,R0切除率为79.2%。其中6例(8.3%)病变发生穿孔、5例(6.9%)发生迟发出血。68例(94.4%)进行了术后随访,其中8例(11.1%)术后复查时病变局灶复发并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 结论内镜下治疗NADLs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由于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用于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共68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45例和ESTD组23例。对比分析ESD组与ESTD组在术中出血、穿孔、剥离速度、治愈性切除率的表现。 结果安全性,ESD组1例(2.2%)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ESTD组2例(8.7%)发生迟发性出血,该3例出血患者通过热止血钳电凝处理均成功止血,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ESD组无穿孔出现;ESTD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以钛夹及生物蛋白胶有效封堵穿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有效性,ESD组40例(88.9%)实现治愈性切除,ESTD组21例(91.3%)达到治愈性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S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33.2±13.4)mm2/min,EST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41.8±17.3)mm2/min,两组相比,ESTD组要显著快于ESD组(P=0.027)。 结论与传统ESD相比,ESTD对于病变黏膜剥离速度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例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使用磁锚定技术进行牵引,不但可以充分暴露病变黏膜下层、降低手术难度,而且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自体皮片移植术预防食管环周早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后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5例食管环周早癌患者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TD联合自体皮片移植术。术后通过内镜随访,观察皮片生长情况,有无食管狭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食管环周早癌ESTD和自体皮片移植术。无食管穿孔、出血、创面感染和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平均移植皮片成活率为86.0%。4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5个月,未发生食管狭窄;1例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狭窄并进行了球囊扩张,术后随访8个月内未再发生狭窄。结论 自体皮片移植术可能是预防食管环周早癌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