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腰椎间孔镜技术不良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椎间孔镜179例资料,16例共发生不良事件19例次(10.6%),其中Ⅱ级事件1例(神经根损伤),Ⅲ~Ⅳ级事件18例(硬膜囊撕裂3例,类脊髓高压综合征3例,椎间盘突出复发4例,术中减压不充分2例,导丝断裂1例,术后形成椎间盘囊肿1例,中转开放手术4例)。结果随访12~30个月,(15.2±1.2)月,除1例神经根损伤无恢复外,余均恢复。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患初期有一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良好清晰的镜下解剖结构、开放手术的经验、规范的培训以及术中及时的备选方案是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发挥椎间孔镜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标准开放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比较。方法纳入自2013-10—2016-06诊治的62例颈椎病,32例采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显微镜组),30例采用标准开放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微镜组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开放组1例出现硬膜损伤导致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痊愈;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5(18.5~24.8)个月。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可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同时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分析正常成人下腰椎Kambin三角工作区磁共振神经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下腰椎微创手术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进行腰椎L4~S1节段的MRN扫描,通过Osirix软件对图像进行神经成像并测量以下数据: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间距(A)、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间距(B)、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α)、Kambin三角的面积(S),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自L4~S1,同侧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减小(P<0.05),而同侧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L4~S1,同侧出口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L4~S1,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P<0.05);此外,所有测量指标同节段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RN技术对下腰椎Kambin三角各组成结构的解剖关系显像清晰准确,便于相关解剖测量并指导临床腰椎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挤压钉偏移骨隧道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行交叉韧带重建术(术中使用挤压钉)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X线、CT、MRI检查确定挤压钉与骨隧道的关系,评估重建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36个月.9例挤压钉偏移骨隧道,其中3例韧带重建失效,均行翻修术;5例韧带松弛,予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测量评价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纳入的20位健康志愿者,对L4~S1节段相关解剖参数进行MRN测量分析,比较L4、L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方法在预防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作用及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随机纳入2017年3月-202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椎体成形75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明胶海绵预填塞法(A组)、分次注射法(B组)、常规注射法(C组)等进行对比,分别对比三组患者中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和锁定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对成人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端局部骨密度变化,以期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本院股骨干骨折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A组)18例和锁定钢板固定组(B组)15例。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的骨折端骨密度变化值(ROI 1)、骨折近端骨密度变化值(ROI 2)、骨折远端骨密度变化值(ROI 3)。结果:术后1个月,A组ROI 1大于B组,ROI 2、ROI 3均小于B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ROI 1大于B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 2、ROI 3均小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但交锁髓内钉固定患者骨丢失量少于锁定钢板组,因此建议交锁髓内钉为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