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72%,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5±2.5)d ,对照组为(25.5±3.5)d;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98%,对照组为8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并非孤立存在,两种细胞存在直接接触、分泌旁分泌因子、细胞与骨基质3种相互作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技术有直接接触式、间接接触式2类方式,它能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微环境,有利于研究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两者失衡在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形成中的作用;细胞共培养应根据病理状态下两细胞的比例选用种属来源一致的细胞.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探讨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已有淫羊藿、三七、补骨脂、雷奈酸锶等既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又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的双重药理作用研究等报道.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将是应用于软骨下骨重建功能活动的探讨以及中西药干预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incRNA uc431+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肾阴虚证的关系及其二级结构特征。方法在前期研究证实了CLCF1是POP肾阴虚证的重要关联基因,并在血液lncRNA芯片检测中筛选了POP肾阴虚证的特异lincRNAs,本文采用blat软件对靶基因为CLCF1的lncRNA进行分析;采用分析软件RNAfold对lncRNA及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随机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阴虚证组25例,健康绝经后妇女25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定量PCR技术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组、对照组外周血lincRNA uc431+及CLCF1的表达水平。结果 blat软件预测lincRNA uc431+的靶基因为CLCF1,相关系数为-0.8192(P=0.0069);RNAfold软件预测发现lincRNA uc431+有多个茎环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OP肾阴虚证组CLCF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incRNA uc431+在POP肾阴虚证组中表达出现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incRNA uc431+的表达下调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探讨续苓健骨颗粒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转录组机制。方法 选取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续苓健骨颗粒试验组及骨化三醇对照组。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及安全性指标。取6例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另选6例健康组作为对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行KEGG分析。结果 完成病例:试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3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8 %(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腰脊刺痛、下肢痿软等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保持稳定或呈现上升趋势。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转录组测序:试验组治疗前、后有319个差异基因;试验组治疗前与健康组有598个差异基因,其中19个差异基因(包括FOSB、H4C2、RAMP3等)在治疗后其表达显著改变。KEGG分析结果表明,FOSB参与破骨细胞分化、IL-17信号通路。结论 续苓健骨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优于骨化三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OSB、RAMP3、H4C2基因及FOSB参与的破骨细胞分化、IL-17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红蛋白、血小板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19例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147例,非骨质疏松组172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1)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更高(z=-3.099,P=0.002),血小板计数更多(z=-3.436,P=0.001)。(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绝经年限后,血小板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89,P1=0.001;r2=-0.146,P2=0.009);血红蛋白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也呈负相关(r1=-0.133,P1=0.018;r2=-0.200,P2=0.0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3,P=0.000);血小板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2,P=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存在负相关,鉴于与当前部分结果并不一致,故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aji-MG63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心肌营养蛋白样细胞因子1(cardiotrophin-like cytokine factor 1,CLCF1)基因对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疏康对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研究不足,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目的:为进一步探索骨疏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具体机制及作用靶点,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鉴定去卵巢大鼠腰椎的代谢物变化,探讨骨疏康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  相似文献   
8.
考试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我院78级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业务统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与统考成绩有关的因素作初步探讨。1.统考成绩参加统考的学生共333人,以100分为满分计算,最高分93.5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肾阴虚证miRNA的表达谱特征,及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受试者,中医辨证,分为3组:PMOP肾阴虚组3例,PMOP肾阳虚组3例,健康绝经后妇女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人miRNA芯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的表达水平。肾阴虚证组分别与其他两组比较,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pathway分析及靶基因预测。结果肾阴虚证组与对照组、肾阳虚证组两组比较,筛选出20条共同差异表达miRNA;实时定量PCR验证hsa-miR-411-5p、hsa-miR-143-3p、hsa-miR-95-3p表达的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miRNA主要参与代谢通路、癌症通路、Rap1信号通路、粘着斑信号通路、PI3K-Akt、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c GMP-PKG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的调控;结合多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最终筛选出9个靶基因(RC3H1、SOX11、FUT4、GABRA4、NUFIP2、ONECUT2、PHF20、PURB、ZNF148)。结论建立了PMOP肾阴虚证的miRNA基因表达谱,且这20个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APK、Wnt等与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参与PMOP肾阴虚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①2007-01/2008-12从福州常住汉族人中随机检测绝经后妇女576例, 年龄48-84(62.17±6.37)岁。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②记录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后骨折情况。③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 s三角区骨密度。④PCR-RFLP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和尿脱氧吡啶啉)。 结果:561例合格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TAQⅠ,APAⅠ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关联,不能作为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