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例肢体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DSA引导下行硬化治疗,观察术后瘤体大小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并发症的处理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 55例患者共进行了127次治疗,中位2次。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2.7%,术后出现术区肿胀、疼痛7例(12.7%),发热2例(3.6%),轻度过敏2例(3.6%),神经压迫症状2例(3.6%),1例(1.8%)肢体急性缺血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均未发生正常组织和器官坏死、重要器官功能丧失、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安全有效,但其并发症需受到重视,尽早干预有利于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导丝硬头穿刺技术在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闭塞再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血液透析相关上腔静脉闭塞并接受导丝硬头穿刺再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均接受上腔静脉再通并计划置入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比较术前、术后TCC导管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总动脉顺行入路行下肢动脉腔内再通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316条患肢)接受顺行下肢动脉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27例患者接受ExoSeal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血管封堵器组),176例患者接受传统压迫止血(手工压迫组)。记录并比较2组止血时间、实际制动时间、技术成功率及血管相关并发症。结果血管封堵器组与手工压迫组的止血时间分别为(3.68±2.40)min和(18.32±4.54)min,实际制动时间分别为(3.45±5.30)h和(10.44±14.68)h,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52%(133/135)和93.92%(170/18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3/135)和8.84%(16/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封堵器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手工压迫组发生皮下血肿15例,穿刺侧肢体急性血栓形成1例。结论采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动脉顺行腔内治疗中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估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53例肱动脉高位穿刺患者[女17例,男36例,平均年龄(75.7±8.9)岁],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组(ExoSeal组,n=37)和手按压止血组(MC组,n=16)。分析两组间止血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8±2.9)个月。 结果 ExoSeal组平均止血时间[(3.3±1.4) min]与MC组[(12.7±3.0) min]相比显著缩短(P<0.05),术后平均制动时间[(3.2±1.2) h]与MC组[(5.9±1.4) h]相比显著缩短(P<0.05)。围手术期ExoSeal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MC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瘤径3 m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8%。 结论 ExoSeal血管封堵器应用于肱动脉高位穿刺术后止血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穿刺点术后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血管内支架感染(EG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主-髂动脉瘤或主-髂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EGI的患者资料。对5例EGI患者均行保守治疗,给予21~42天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生素60天。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发热及腹痛症状均明显好转,未发生EGI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32~66天,中位住院时间42天。出院前1周内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液细菌培养及CTA均未见异常。出院后随访1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随访期间均无EGI复发,血常规、血液细菌培养均无阳性发现,CTA检查未见EGI相关征象。结论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主-髂动脉EGI患者,保守治疗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腔内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ALLI患者。腔内治疗前对患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于DSA引导下行机械血栓清除,并留置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腔内治疗后再次行患肢DSA。记录治疗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BI)。以iFlow技术对腔内治疗前后DSA影像行后处理获得iFlow图像,测量股骨头、膝关节及踝关节区达峰时间(TTP),计算膝关节区与股骨头区TTP差值(即膝关节区域TTP差值)、踝关节区与膝关节区的TTP差值(即踝关节区域TTP差值),比较治疗前后TTP及TTP差值的差异,分析治疗前后ABI变化(△ABI)与踝关节区TTP变化(△TTP踝关节)的相关性。结果 17例均完成腔内治疗,2例因患侧血管腔内残留血栓而接受截肢。治疗后膝关节及踝关节区域TTP较前缩短、TTP差值较前缩小而ABI较前升高(P均<0.05),股骨头区TTP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I与△TTP踝关节呈正相关(r=0.551,P<0.05)。结论 iFlow技术可用于评估腔内治疗ALLI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右侧腹痛2年余”入院。入院查体:腹部未扪及包块,肝Murphy征(-)。肝浊音界存在,无肝区和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66 840 ng/m L,白蛋白(ALB)39.7 g/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ALT)6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8 U/L,总胆红素(TBil)23.9μmol/L,余无异常。上腹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59岁,7个月前因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术中造影发现I型内瘘,考虑内瘘较小,有血栓可能,故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复查CTA示内瘘及瘤体均增大。随访7个月,期间未对Ⅰ型内瘘行针对性治疗。本次就诊以"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瘘形成"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搏动性杂音。行经皮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鞘成功后行主动脉弓造影,见支架近端I型内瘘形成;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将2.7F微导管超选择至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内,造影证实微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