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阐明其联合软骨再生支架促进晚期软骨缺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从野生型HIF-1α和突变型HIF-1α修饰的BMSCs中分别提取外泌体(BMSCs-ExoWT与BMSCs-ExoMU),同时对其进行鉴定。在体外,采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软骨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分别将等量PBS、BMSCs-ExoWT(80 mg·L-1)和BMSCs-ExoMU(80 mg·L-1)分别与炎症反应下的软骨细胞共培养,实验分为空白组、炎症组、BMSCs-ExoWT组和BMSCs-ExoMU组,利用Hoechst33342染色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凋亡小体数目;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AKT/p-AKT、ERK/p-ERK和p38/p-p38表达水平。1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将等量的生理盐水、支架+生理盐水、支架+BMSCs-ExoWT和支架+BMSCs-ExoMU作用于4组兔软骨缺损处。术后6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蕃红O-固绿染色观察和比较各组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提取并鉴定BMSCs-ExoWT与BMSCs-ExoMU,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为近圆形,直径为40~100nm;Western blotting法显示两者分别表达特异性蛋白CD63和CD81。在体外实验中,炎症环境下BMSCs-ExoMU组软骨细胞凋亡小体数目低于炎症组和BMSCs-ExoWT组(P<0.01);Western blotting法,BMSCs-ExoMU组和BMSCs-ExoWT组软骨细胞中p-ERK1和p-ERK2水平低于炎症组(P<0.05),p-AKT和p-p38水平高于炎症组(P<0.05);且BMSCs-ExoMU的作用强于BMSCs-ExoWT(P<0.05)。在兔膝关节晚期软骨缺损模型中,支架+BMSCs-ExoMU组缺损处修复效果优于空白组、支架组和支架+BMSCs-ExoWT组。结论:软骨支架与BMSCs-ExoMU共同作用于软骨缺损处可促进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lizarov牵伸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临床效果,并同膝关节软组织松解联合CPM机锻炼进行比较。[方法]2012年3月~2017年3月因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发生关节伸直位僵硬在漯河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22人,分为Ilizarov牵伸器治疗组12例(Ilizarov组),膝关节软组织松解联合CPM锻炼组10例(松解组)。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术后自主屈曲活动度达到60°所用时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Ilizarov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2.87±1.84)°;松解组为(85.45±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术后自主屈曲活动度达到60°所用时间为(28.50±0.71)d,松解组为(61.36±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Judet疗效评定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Ilizarov组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松解组优2例,良3例,可5例,优良率为50%。[结论]Ilizarov牵伸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直具有治疗时间短、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好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PCs-Exos)对血管新生和胶原沉积的作用,阐明其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分离并鉴定EPCs-Exos。观察分析EPCs摄取EPCs-Exos。1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皮肤缺损模型,分别将等量的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分别注射至4组大鼠的皮肤缺损周围区域。在0、3、7和14d测量各组大鼠伤口闭合区域的范围;14d时取愈合区组织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EPCs-Exos的治疗效果。在体外,将含有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培养基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利用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UVECs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并鉴定原代EPCs,EPCs的CD31免疫荧光染色、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均呈阳性。电镜观察EPCs-Exos形态为近圆形,直径为40~100 nm。在注射EPCs-Exos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中,随着注射剂量增大,皮肤缺损疤痕直径逐渐缩小,疤痕愈合度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促进愈合皮肤组织胶原的成熟,14d时150 mg·L-1EPCs-Exos注射组最明显。在体外实验中,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刺激内皮祖细胞促进其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及上调VEGFA表达水平,150 mg·L-1EPCs-Exos组的迁移速率、网分支数目和VEGFA表达水平均高于50 mg·L-1EPCs-Exos组和PBS组(P<0.05)。结论:EPCs-Exos可以通过正向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而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修复患者30例,均接受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随访患者6个月,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本研究3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未出现切口开裂、皮瓣坏死、血运障碍等状况,均接受6-10个月随访,平均为(8.3±1.1)月.术后5周左右,均拔除克氏针,骨折线模糊,术后1.8个月时,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时,患指皮瓣辨别觉为(7.2±1.8)mm,腕关节可正常屈伸,仅1例患者腕横纹部位存在轻微线状瘢痕,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移位、骨坏死、骨髓炎、皮瓣坏死、伤口感染、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瘢痕挛缩等.结论临床治疗拇指复合组织缺损,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片带蒂转移方式,此方式操作简单,可满足组织恢复所需供血,愈合速度快,且供区瘢痕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