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 心脏手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是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生存率都有负面影响.目的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预测模型,以此识别心脏手术中CSA-AKI的高危患者.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主动脉瓣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及超声检查相关指标的改变.方法: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共292例,分为< 65岁组和≥65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65岁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室间隔厚度及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结果:两组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院死亡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治疗后心脏超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减小,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小,P<0.05,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主动脉瓣置换术相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口或胸骨上段切口)60例(微创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对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常规组(分别为233.00±36.34min vs 215.42±35.57min,106.27±27.64min vs 89.13±22.89min,84.35±23.02min vs 69.08±21.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小于常规组[2(2-3)天vs 3(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术后当天引流量小于常规组[360(230-520)ml vs 495(360-6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新发房颤率低于常规组(10% vs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并且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下全胸腔镜再次二尖瓣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 以及影响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实施的63例再次二尖瓣手术的患者资料。男性28例, 女性35例, 年龄(58.3±15.9)岁(范围:13~84岁)。手术通过全胸腔镜入路完成, 采用中低温心肺转流诱导心室颤动性停搏, 二尖瓣成形32例, 二尖瓣置换31例。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结果,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心肺转流时间(191.5±50.9)min(范围:95~286 min), 术中低温心室颤动时间(99.0±39.8)min(范围:34~203 min)。转机前肛温(36.3±0.5)℃(范围:35.2~38.0 ℃), 术中最低肛温(27.3±1.3)℃(范围:23.7~30.1 ℃), 停机时肛温(36.3±0.4)℃(范围:35.2~37.0 ℃), 超越复温33例。术后需要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维持循环6例, 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第二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模型对本中心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于2004年至2013年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4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8例,女性125例,平均(53.3±13.8)岁。分别按logistic EuroSCORE,STS score及EuroSCOREⅡ进行评分,并对比患者的实际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模型预测的鉴别效度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检验,符合程度使用Hosmer—Lemeshowχ2检验。结果全组483例患者中术后在院死亡3例,实际在院死亡率为0.62%,logistic EuroSCORE,STS Score及EuroSCOREⅡ评估系统预测在院死亡率分别为2.94%,1.04%和1.18%。其中STS Score和EuroSCOREⅡ对全组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具有较好的符合程度(P值分别为0.558和0.872),而logistic EuroSCORE符合程度欠佳(P=0.034)。EuroSCOREⅡ较logistic EuroSCORE,STS Score对全组患者的在院死亡预测的鉴别效度均更佳(ROC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874、0.814和0.867)。结论 EuroSCOREⅡ模型对本中心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较好,相对适合于本中心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6.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左心房直径(LAD)大小(LAD>45 mm或≤45 mm)的慢性瓣膜性房颤(AF)患者行外科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术(BRFA)的近中期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BRFA共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对两组患者不同LAD进行倾向性评分,共纳入A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B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4.0%、81.3%、73.3%和69.3%;B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90.7%、88.0%、86.7%和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标准华法林抗凝,两组患者术后近中期随访均未新发脑血管事件。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采用改良MazeⅣ行BRFA治疗慢性长程持续性瓣膜性AF手术效果好,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高。然而,手术后随时间延长,LAD越大越不容易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多次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5年6月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的28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5.6±6.5(44~67)岁,均有2次或以上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手术史,均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三尖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在中低温心脏停搏下进行,均同期行三尖瓣成形;三尖瓣置换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10例采用股动静脉结合上腔静脉插管,其余18例均常规行动静脉插管.对心脏停搏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65~300min,平均125min;18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55~107min,平均80min.全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3例,严重低心排综合征2例,因纵隔出血行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重症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6~36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置入瓣膜未发现异常.结论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虽然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但只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技术及妥善的围术期处理,仍然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