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实施急诊肝移植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拟行急诊肝移植治疗的重型肝炎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实施急诊肝移植手术。结果34例患者中,14例在等待供体中死亡,另9例在转入我科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于3d内死亡。11例急诊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其中1例术后7d死于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20d死于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合并肾功能衰竭,其他9例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6~29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死于慢性排斥反应,余8例情况良好。结论急诊肝移植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移植的有效方法,其指征为:(1)Ⅱ级及Ⅱ级以上的进行性脑病;(2)PT延长15 s以上(或凝血酶原活动度<30%);(3)血清TBIL(300μmol/L(17.5mg/dl)或TBIL进行性升高(每天>17.1μmol/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肝移植的价值及预后。【方法】对本中心行肝移植及辅助化疗的16例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6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2例胆管细胞癌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肝癌复发。1例原发性肝癌于术后3个月死于颅内转移,另1例术后12月肝癌复发。余12例随访期间均无瘤生存。【结论】肝移植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序贯化疗,术中严格的“无瘤原则”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是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胰腺血供及其移植血管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动脉及其变异情况,为胰腺移植动脉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2月300例胰腺动脉造影片,统计胰腺动脉的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结果。结果(1)300例造影中,仅1例能辨认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及上后动脉的变异率分别为6.33%和5.06%。(2)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其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的主要变异是发自第一空肠动脉,其发自第一空肠动脉的变异率分别是19.51%、17.54%及12.28%。(3)胰背动脉变异情况较为复杂,其变异率为23.61%。结论胰腺动脉走行复杂,在胰腺移植供胰的血管重建过程中,所重建的血管应既要能保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完整的血供又要能够减少术后血栓等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NAFLD与代谢因素联系紧密,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主要肝脏表现,常合并有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紊乱等疾病。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其发病机制,2020年国际肝脏专家小组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无明确理论可以阐明,其典型特征是肝细胞的过度脂质蓄积。随着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的产生,NAFLD将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肝病。早期NAFLD的治疗主要提倡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药物治疗主要以发病关键环节及相关代谢紊乱为靶点,但仍然缺乏特效药。肥胖相关的NAFLD以及NAFLD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病率逐年递增。这些患者对饮食变化和运动无反应,或无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从而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手术治疗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减重手术可以改善肝脏组织学、降低转氨酶水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袖状切除术(SG)、可调节胃束带术(ABG)以及Roux-en-Y胃旁路术(RYGB),其中SG是N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最常用的术式。但减重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患者耐受程度、术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等,需要慎重考虑,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使其适用于NAFLD患者。肝脏移植术是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和免疫抑制剂的成熟发展,肝移植术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但在NAFLD患者的治疗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边缘供肝的使用、等肝期的延长、移植术前评估与管理以及移植术后复发均影响着移植物存活率及患者生存率。本文主要综述了NAFLD的概况、一般治疗及手术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组会制度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方法 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4个联合课题组的38名专硕生进行了自制问卷匿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会由共同课题或者课题相近的3名导师及其研究生组成,通过常规化、制度化的联合组会,38名专硕生对联合组会的培养方式满意度为100%(38/38),年级越高的专硕生,科研的时间、文献的阅读量及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越多,同时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比例(参与课题、撰写标书及科研论文)也越高.结论 联合组会制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硕生科研能力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良好制度.  相似文献   
6.
奥曲肽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Sprague Daweley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奥曲肽预处理组(OPC组)。测定各组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120min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比较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肝脏热缺血15,30min,以及再灌注30,60,120min肝组织内ATP,ADP,AMP的含量,计算其能荷(energy change,EC)。结果:(1)在肝脏缺血30min及再灌注120min,OPC组ALT和AST低于I/R组(P〈0.01或P〈0.05),ATP和EC高于I/R组。和I/R组比较,OPC组的组织形态学损伤较I/R组为轻。(2)在热缺血过程中,OPC组ATP和EC的下降速度比I/R组缓慢;在再灌注30,60,120min OPC组ATP和EC高于I/R组(P〈0.01或P〈0.05),整个再灌注过程中,OPC组EC的上升速度比I/R组迅速。结论:奥曲肽通过提高肝细胞能量储备而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其对肝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对内分泌活动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治疗急性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急诊肝移植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8例患者均于术后12~72h苏醒,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因肺部感染、ARDS于术后第7天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因拒绝服用药物出现慢性排斥发应死亡。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胆管狭窄及胆泥淤积,存活18个月。余5例患者中,4例随访17个月,1例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其中有3例已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衰竭(AIJF)的有效方法,术前的重症监护和有效治疗是保证急诊肝移植(EOLT)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了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相应的策略。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与自愿填写的原则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专硕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9.69%(102/128)的专硕认为科研比较重要,59.38%(76/128)的专硕科研时间4~8 h/周,57.81%(74/128)的专硕文献阅读量4~8篇/月,42.97%(55/128)的专硕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7.03%(9/128)的专硕申报过课题,90.63%(116/128)的专硕认为科研培训课程缺乏并希望加强科研方面的培训,65.63%(84/128)的专硕希望医院和导师能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资源。结论 专硕的科研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完善培养标准、调动专硕的积极性、加强专硕导师队伍建设、优化专硕科研课程体系及增加临床科研资源,培养出具有过硬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胰头动脉血供及其变异情况,为胰腺移植时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胰腺动脉造影片,分析胰头动脉血供的变异情况。结果:300例造影中, GD.a显影为131例,能辨认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ASPD.a)和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者均有79例, GD.a可以发出供血于胰体尾部的胰横动脉(PT.a),其变异率为12.98℅。此外,GD.a尚发出小分支供血于胰头20.61℅。ASPD.a-AIPD.a,PSPD.a-PIPD.a动脉弓的缺失率分别为15.19℅和24.05℅。结论:重建胃十二指肠动脉可以保证胰头十二指肠完整的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