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类赖氨酰氧化酶2(lysyl oxidase-like 2,LOXL2)于1997年被发现,是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株中LOXL2表达升高,基因水平上调,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否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构建基于co-SII-PNI评分的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82例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4.0. 2软件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Calibrate及决策DCA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ASO患者282例,其中复发组112例,无复发组170例,患者2年内总复发率为39.7%(112/282)。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o-SII-PNI评分降低、高血压、糖尿病、hs-CRP升高是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对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基于co-SII-PNI评分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ASO患者介入术后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O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216例患者行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行LA(LA组),112例行OA(OA组)。结果:LA组出血量、疼痛程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切口满意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OA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放置引流管、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循与OA相同的原则,LA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切口满意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费用,临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检测赖氨酰氧化酶(LOX)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株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肝癌细胞株中LOX mRNA的表达,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不同浓度β-氨基丙腈(BAPN)对高侵袭性细胞株SK-Hep-1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细胞株HepG-2、L02、MDA-MB-231、QGY7703、SK-Hep-1、SMMC-7721中LOX 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3.07、1.00、1.17、0.44、6.49、0.33.LOX mRNA在高侵袭细胞株SK-Hep-1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细胞株.加入不同浓度BAPN(0、0.1、0.2、0.3μmol/L,依次为1、2、3、4组)的SK-Hep-1细胞24 h后穿膜数分别为(57.33±6.02)、(41.00±3.61)、(19.67±4.04)、(13.33±2.52)个.1组与3组(P<0.05)及与4组(P<0.01)、2组与3组(P<0.05)及与4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侵袭性细胞株SK-Hep-1高表达LOX mRNA,降低其LOX活性后侵袭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李才营 《安徽医学》2011,(10):1784-1786
1991年Reich等首次报道2例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开创了LH的先河。自此,LH从治疗肝脏良性疾病发展到恶性肿瘤,从局部切除发展到半肝或多段切除。由于肝脏血运丰富,术中出血多,止血效果不理想,以及对腹腔镜下切除肝癌能否达到根治要求和瘤细胞的播散等问题存有顾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LH的开展与普及。所以,目前LH的开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规范的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PTS的情况,比较PTS组和非PTS组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 262例下肢DVT患者中有75例在出院后1年内发生PTS,发病率为28.63%。与非PTS组相比,PTS组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更高,下肢DVT病程≥14 d、合并静脉曲张和髂股静脉血栓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可有效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69~0.888;P=0.000),截断值为3.645 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2.46)、髂股静脉血栓(OR=2.16)以及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3.645 mg/L(OR=2.92)是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下肢DVT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识别PTS高危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合清创配合浅静脉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联合清创配合浅静脉结扎剥脱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浅静脉结扎剥脱术治疗,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溃疡愈合时间;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获随访3个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χ^2=0.372,P=0.542)。结论采取联合清创配合传统浅静脉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疗效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且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