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移位的髌骨骨折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选择性治疗髌骨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平均34.5岁.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被动活动动训练.18例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8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0.3)个月.根据LysholmII评分平均为85.9,除2例膝关节活动度减少外,其余完全恢复正常.根据Tantlogan测量方法股四头肌萎缩,平均0.8(与对侧对比),没有发生内固定失败及术后感染.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适合于治疗髌骨横形、纵形、斜形骨折,但不适合严重粉碎骨折,手术创伤少,能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止血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牵引治疗前后止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牵引治疗前止血凝血参数与对照组(正常人)相近;治疗组第1次牵引前后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第1次牵引后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形成不同程度的血栓,临床可进行降纤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围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例选择了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已成为公认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3年4月至2005年8月,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术后有13例出现并发症,本文对此做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创伤.由于其髓腔大、骨皮质薄、邻近膝关节,治疗不当容易产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笔者使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可在各个平面上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三维形态及空间位置,能明确突出物的病理改变形态、部位、大小和关节突、黄韧带、后纵韧带、椎体后缘、神经根、椎管毗邻的关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更具优势,对确定治疗方案和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逆行置入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临床采用逆行置入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 采用 AO的专用钻头在鹰嘴窝上约 2 cm处钻孔 ,确定和准备进针入点 ,由肘向肩逆行置入 AO的非扩髓交锁髓内钉的方法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 15例。结果  15例骨折在 3个月内全部骨性愈合 (8~ 12周 ) ,15例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后 3个月时已达正常对侧的 95 % ,肘关节活动度达正常的 85 %。有 2例病人肘关节活动度伸直较健侧相差 2 0°,拔钉后功能锻炼 1个月后恢复良好。结论 逆行置入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避免了对肩袖的干扰 ,固定牢靠 ,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快 ,二期拆除内固定简便 ,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前、1次牵引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并与57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1次牵引治疗后A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其余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0.01);治疗1个疗程后,AT水平显著低于1次牵引后,其余指标水平显著高于1次牵引后(均P<0.01).结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中,监测血栓与止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对于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