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并评价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在全耳再造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对161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再造。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采用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完成颅耳角重建:人工骨材料作为支撑支架,耳后筋膜包裹支架,耳后枕部刃厚皮片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151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10患者术后颅耳角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9例患者颅耳角植皮区下部色泽变深或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结论改良颅耳角成形术能较好地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二期法的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进行改进,以增强再造耳结构的自然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09起,对234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耳廓再造,并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法进行了系列改良,措施包括:①供区仅切取第6~8肋软骨;②根据肋软骨厚度不同,采取个性化雕刻;③耳屏对耳屏复合体下方以U型软骨块支撑;④Ⅰ期术后,对耳舟和耳甲腔进行负压管理;⑤Ⅱ期手术时使用特定形状的骨水泥支架进行支撑。结果术后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在耳廓的位置及三维形态、耳廓皮肤色泽、与健侧耳的对称性等方面多能达到满意效果,再造耳结构及颅耳沟的稳定性获得保证。本方法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耳角缩小,系由严重瘢痕增生与挛缩引起。结论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的改良有效、实用,术后效果满意,但不易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殡仪职工手表面带菌状况,探讨适用于殡仪职工手的清洁消毒方法。方法采用棉拭采样检验方法对北京、广东等6省区25个殡仪馆的201名殡仪职工进行了监测。结果殡仪职工工作后手上污染菌数大于15cfu/cm2人数占16.36%;洗手后手上污染菌数大于15cfu/cm2人数占26.75%。用碘伏消毒后细菌平均下降率为91.56%;酒精消毒后平均下降率为69.70%;甲酚皂消毒后平均下降率为67.55%。结论殡仪职工洗手不能彻底清除皮肤上的细菌,洗手后用碘伏擦手可保证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耳畸形是颅面畸形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自体肋软骨耳再造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然而应用该方法的部分患者在术后因截取自体肋软骨出现一定程度的胸廓畸形。本文就小耳畸形患者术后可能导致胸廓畸形的相关因素,如手术年龄、手术方法、肋软骨再生机制的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更昔洛韦注射液的处方和生产工艺。方法:通过考察更昔洛韦注射液的性状、pH、含量及有关物质,得到优选的处方。结果:本品在25℃条件下留样18个月,各项质量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结论:处方和工艺合理,利于生产操作,能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全耳再造一期术后负压引流与再造耳形态的探讨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耳再造第一期手术后耳区的负压引流情况及再造耳形态的塑形结果。方法采用20mL针筒负压抽吸引流,观察50例全耳再造第一期手术病人,分别记录耳舟与耳甲腔处留置的引流管的术后前3天每日引流量,观察耳区皮瓣情况及再造耳形态的变化。结果术后前3天耳舟处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2.10mL、3.80mL、1.61mL,耳甲腔处平均引流量分别为7.54mL、2.37mL、0.96mL,第3天引流量极少。其中2例病人术后2h内出现血肿,给予立即清除;3例术后引流量较多(大于50mL),给予增加负压和抽吸频率,其再造耳形态近期较臃肿。结论该引流方法管理方便,一般3天即可拔去引流管,术区及时引流与负压调整是影响再造耳形态和皮瓣血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肉阻滞剂罗库溴铵有关物质D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1-[3α-乙酰氧基-17β-羟基-2β-(吗啡啉-4-基)-5α-雄甾烷-16β-基]-1-(丙烯-2-基)四氢吡咯鎓溴化物(有关物质D)。方法以2α,3α,16α,17α-二环氧-17-乙酰氧基-5-雄甾烷为起始原料,经吡咯烷开环、硼氢化钠还原、开环反应、酰化反应等反应,经柱层析分离纯化拆分了三种光学异构体,合成(2β,3α,5α,16α,17β)-2-(4-吗啉)-16-(1-吡咯基)-雄甾-3,17-二醇3-乙酸酯,然后经催化和烯丙基溴反应合成了有关物质1-[3α-乙酰氧基-17β-羟基-2β-(吗啡啉-4-基)-5α-雄甾烷-16β-基]-1-(丙烯-2-基)四氢吡咯鎓溴化物(有关物质D)。结果其结构经1H-NMR和LC-MS证实。结论该合成方法能够合成罗库溴铵有关物质D,为控制产品质量提供有关物质对照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