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应用同轴针穿刺技术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在经皮肝脏穿刺活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三个中心超声引导下采用同轴针技术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和凝血功能正常组间的穿刺成功率、取样次数、病理合格率、穿刺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发生率等指标,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两组各有105例患者, 穿刺成功率均为100%, 所有样本的病理合格率均为100%。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78例(74.3%, 78/105)和64例(61.0%, 64/10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出血两组分别有3例(2.9%, 3/105)和0例,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结论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采用同轴针技术进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 在获取适量组织标本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以及单独应用对兔肝VX2肿瘤的效果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将18只建模成功的荷瘤兔平均分为3组,每组6只:TACE+RFA治疗组(TACE后15 min采用RFA治疗),单独行TACE治疗组和单独行RFA治疗组。术后7 d处死实验兔,比较肿瘤区凝固性坏死区或出血性性梗死区的最大切面积,对比典型的病理切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RFA组中1只实验兔死于术中气胸;术后2 d TACE+RFA组中1只实验兔死于大面积肝坏死。16只实验兔存活至观察点结束,实验成功率为88.9%(16/18)。TACE+RFA组中的凝固性坏死最大长径、短径和肿瘤细胞坏死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分析显示,TACE+RFA组和其他组相比具有更多的血管栓塞及坏死区、较少的岛屿状存活肿瘤细胞群。结论 TACE+RFA较单独应用RFA和TACE能够收获更好的肿瘤毁损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开设介入医学本科必修课程的必要性程度以及其对医学本科生介入医学可信认知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郑州大学医学专业课程进度不同的2014—2016级三个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18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介入医学可信认知度、本科课程开设必要性程度等进行调研。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可信认知度及必要性程度的总体分布差异并以Bonferroni法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2014-2016级三个年级接受调查的医学生对介入医学可信认知度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33(5.2)、9.92(13.08)、2.00(3.67);三个年级对介入医学的可信认知度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6,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2014级与2015级、2015级与201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014级与2016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2014级-2016级三个年级对本科开设介入医学必修课程的必要性水平的分别为(3.93±0.96)、(3.12±1.10)、(3.35±0.95);三个年级对本科开设介入医学必修课程的必要性水平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df=2,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2014级与2015级、2014级与201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5级与2016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结论 临床医学本科生开设介入医学必修课程,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介入医学的可信认知度;在临床科室实习后会提高医学生对于本科生开展介入医学课程的必要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合同住院精神病人逐渐增多。由于此类病人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心理活动复杂,因此,及时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出正确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稳定病情、巩固治疗、加快病人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兔VX2肝肿瘤模型分为4组,每组15只。对TACE+RFA组于TACE治疗15 min后行RFA,TAE+RFA组TAE治疗15 min后行RFA,RFA组仅给予RFA,TACE组仅给予TACE。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3、7天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7天检测肿瘤生长率、肿瘤坏死率及Suzuki评分;术后1、3、7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指数。结果 TACE+RFA组术后3、7天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术后7天,TACE+RFA组Suzuki评分高于其他3组,TACE+RFA组、TAE+RFA组肿瘤生长率低于RFA组和TACE组、肿瘤坏死率高于RFA组和TACE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HSP70表达均逐渐升高,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术后1、3天TAE+RFA组均高于TACE组和RFA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TACE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E+RFA组、RFA组(P均<0.05)。4组术后3天肝细胞增殖指数均高于术后1、7天,TA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RFA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CE+RFA组和TACE组(P均<0.05)。结论 TACE+RFA、TAE+RFA抑制兔VX2肝肿瘤生长效果优于单独应用TACE、RFA;TAE+RFA对肝损伤更小,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脂质体槲皮素(LQ)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肾癌ORSC-2细胞热疗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旋转蒸发法制备LQ。将细胞分为37℃培养组、42℃培养组和槲皮素干预组。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优选出合适浓度。用10、15和30 mg/L的LQ处理上述两种肿瘤细胞,于热休克后2、4、6、8和10 h取出细胞。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检测HSP70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 42℃热疗后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肾癌ORSC-2细胞的HSP70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均明显升高(P0.05)。随着脂质体槲皮素浓度的增加,HSP70表达逐渐降低。结论脂质体槲皮素能通过抑制热休克状态肿瘤细胞HSP70的表达诱导肝癌和肾癌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