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LDVT)的诊断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1988至2009年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诊治的急性ULDVT患者.以10年为界分为两组,前10年为Ⅰ组、后10年为Ⅱ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 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共28例患者,Ⅰ组9例,Ⅱ组19例.急性ULDVT占同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1%.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4例,平均46.1岁,17例发生于左上肢,11例发生于右上肢.8例(28.6%)为上肢深静脉穿刺置管后发生,13例(46.4%)为肿瘤患者.两组病例在原发病以及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Ⅱ组中的由于恶性肿瘤或其他因素导致的ULDVT的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Ⅰ组,并且相对于Ⅰ组患者预后较差.本组病例7例FIB值延长,9例FIB值升高.本组患者均经彩超检查后确诊,确诊后予以溶栓、抗凝、祛聚治疗,1例为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其余均经外周静脉给药.急性期治疗后改用口服华法林治疗维持6个月.所有患者均病情改善良好,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平均随访2.2年,复发2例,1例肺梗塞,6例死亡.结论 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远低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静脉置管等为形成诱因.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及时的进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效果明显,后续的口服抗凝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与颈总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要点和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16例和颈总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过程及随访等。 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既往状况、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的肿瘤大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体瘤组的手术时间要显著长于神经源性肿瘤组[(119±46) vs. (65±13)min,P<0.05],前者的术中失血量也显著高于后者[(230±127) vs. (89±38)mL,P<0.05]。颈动脉体瘤组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5例(15/16,93.8%),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颈内动脉重建术;术后出现轻度舌下神经受损症状1例,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神经源性肿瘤组14例全部完整切除,均未阻断颈动脉血流;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 Horner综合征3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7±7)d vs. (14±5)d,P>0.05]。结论 颈动脉体瘤与颈总动脉分叉处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术前确诊有一定困难,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评估及相关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肉瘤样癌致术后反复出血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25d,反复出血18d”转入我院。患者入院25d前在外院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仲伴囊内出血”,局麻下行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慢性木样甲状腺炎伴囊性变。术后7d拆线后切口局部出血,为新鲜血液,给予重新留置引流管,引流量约150ml/d,无减少趋势,行手术探查止血,术中见甲状腺创面渗血,行右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中观察20min,创面无渗血后,留置引流管1枚。术后第2天引流量增加,约150ml/d,遂转入我院急诊科。入院时患者贫血貌,无声音嘶哑,无压气感,右侧颈部饱满。入院后给予止血、抗炎、输血等对症治疗。WBC 10.31×109/L  相似文献   
4.
血管旁路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近期出现了多种新的治疗方法,但是股腘等旁路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血管重建中选择合适的移植物是取得手术成功及提高远期通畅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源性wnt-5a对小鼠内皮祖细胞(EPC)增殖﹑迁移和成管效应的影响,了解wnt-5a在血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应用EGM-2培养基诱导培养为EPC。在加入外源性wnt-5a细胞因子的条件下,采用Ki6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Boyden Chamber Transwell法检测其对EPC迁移能力的影响,用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其对EPC成管效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6.7±0.3)%,与对照组(12.5±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后对照组每视野迁徙细胞数为(87.7±11.3)个,实验组为(112.4±12.2)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trige1基质胶成管实验亦提示外源性wnt-5a对EPC的成管效应有促进作用。结论 外源性wnt-5a能够促进小鼠EPC的血管发生,提示非经典wnt信号通路可能在EPC血管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常被认为是一种病理过程的不同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胸片、超声、放射性核素扫描、CT、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每种诊断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8.
胸腹主动脉瘤是指同时累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动脉瘤以及累及肾动脉领域及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其常规手术复杂,创伤巨大。腔内修复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近期仅完成3例。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应用腔内修复技术救治Ⅳ型胸腹主动脉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降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便血、粘液血便、腹痛以及腹部肿块。癌肿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穿孔部位通常位于腹膜内,而腹膜后的穿孔则很少见。加之结肠癌腹膜后穿孔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这就使得临床医生很难在手术之前就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由此可以导致长期的菌血症和较高的死亡率。本例降结肠癌患者以肠穿孔形成左腰大肌脓肿为突出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