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骨髓造血依赖于干细胞所处的造血微环境,其中基质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在造血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其基质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异常可能导致造血微环境异常,损伤造血功能。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基质细胞的生长特性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的关系,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病贫血可能的病理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培养,病例-对照观察,于2008-01/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科及血液学实验室完成。 对象: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科收治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5例(实验组),男1例,女14例,中位年龄32(20~55)岁;合并慢性病贫血者7例,无贫血者8例。另选健康个体10名作为对照,男9名,女1名,中位年龄46(38~57)岁。 方法: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特性及体外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 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较健康对照生长及集落形成均延后,合并慢性病贫血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加明显,集落内各细胞排列欠规整有序。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显著升高(P < 0.01),并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活动呈正相关。 结论: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基质细胞可能存在功能的缺陷,并且高表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损伤了骨髓微环境,最终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造血功能异常。细胞因子可能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亚砷酸联合维甲酸(ATRA)及小剂量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1例MDS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ATRA及小剂量化疗,观察其有效率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6.2%,长期随访治疗8例,均保持持续缓解状态。未发现严重毒副作用。结论亚砷酸联合ATRA及小剂量化疗治疗M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性,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尿末血尿7天"入院,伴有尿频,无尿急尿痛,排尿尚通畅,无夜尿,无尿流中断及尿后余沥.入院体检:T 36.6 ℃,R 79次,BP 111/74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扪及肿块,膀胱区未见膨隆,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肋脊点无压痛,双侧输尿管行程无压痛、反跳痛.泌尿系B超提示膀胱内右后壁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1)血尿;(2)膀胱肿物(膀胱癌待排).入院后行膀胱造瘘口膀胱肿物切除术,术中在膀胱三角区见1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结节状,呈暗红色,小灶性灰白色,肿物表面尚光滑,边界尚清(图1).双侧输尿管开口清晰.以21F电切镜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前脱位多在上臂外展105o以上遭受由后外向前内方向的暴力作用所致[1]。而复位时常用Hippocratres(足蹬法)、Kocker(回旋复位法),以及Stimson等方法有数十种之多,基本手法均为外展35o,肱骨头外旋整复法与脱位机制不完全相符,故对肌肉发达的强壮者以及软组织卡压于关节内者往往难以奏效。我科1990年10月起共收治肩关节脱位者296例,全部常规采用Hippocratres法及Kocker法整复,其中有28例整复失败,占总数9.4%,对此28例整复失败者改用Zero位(零位)牵引法整复,均一次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8例中,男27例,女1…  相似文献   
5.
李伟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44-1044
胆漏多数为意外损伤,术后对确切部位和发生原因常不清楚,而不同类型胆漏的处理方案可能不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愈后.ERCP的应用,对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本院近3年来ERCP治疗的6例胆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腔单囊管在门静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采用三腔单囊管止血的病人设为实验组,将38例采用三腔二囊管止血的病人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止血效果、肺部感染、痛苦程度、拔管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止血效果相近,实验组肺部感染、痛苦程度、拔管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腔单囊管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能有效压迫止血,降低肺部感染、拔管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病人痛苦减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建立TF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荧光素酶基因稳定细胞株,应用该细胞模型筛选调控TF基因表达的药物,并为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构建TF启动子的一系列5′端截短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包括-2174 bp~+128 bp,-684 bp~+128 bp,-247 bp~+128 bp,-201 bp~+128 bp),将质粒电转染至U937细胞中,建立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稳定细胞株。应用ATRA验证该细胞株的功能;应用bortezomib、尿多酸肽(CDA-II)等药物处理该细胞株24小时,分析荧光素酶基因活性,筛选出能够调控TF基因表达的药物。结果发现,5 nmol/L bortezomib能激活其转录活性,上调TF转录本表达水平;1 mg/ml CDA-Ⅱ抑制TF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下调TF转录本的表达水平。TF启动子逐步截短功能分析发现,bortezomib及CDA-ⅡII调控TF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区域位于-201 bp—0 bp之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表达TF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U937稳定细胞株,并筛选出能够调控TF基因转录的药物CDA-II及bortezomib,为将来筛选新药物及深入研究其分子机...  相似文献   
8.
肌瓣填塞术治疗慢性脓胸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脓胸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为保持患者胸廓稳定,既不过多影响呼吸循环功能,又能彻底治愈,我院自1997年来,采用带蒂肌瓣填塞术治疗慢性脓胸,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脓胸右侧2例,左侧4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4例,病程3个月至4年。术后经随访,无一例复发。 1.2 病例选择 有支气管胸膜瘘,或脏层胸膜剥脱术后肺膨胀不能消灭残腔者。 1.3 手术方法 其主要操作过程是:行后外侧切口剖胸,直接切开脓腔,吸净脓液,清除脓腔内容物。再用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中出现类高雪细胞的意义,方法。利用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107例CML患者和32例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并对107例CM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07例CM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有33例找到类高雪细胞,而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未找到类高雪细胞;74例无类高雪细胞的CML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44.66个月,33例有类高雪细胞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73.74个月,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类高雪细胞的数量与患者的存活时间无明显关系(P<0.005);有类高细胞的CML组出现死亡,急定或进入加速期的比例(11/33)明显低于无类高雪细胞的CML组(42/74)(P<0.05)。结论:类高雪细胞的存在表明CML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和存活期延长,此外,它们对CML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g/d,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15 mg/d,临床观察周期6周,6周后复查结肠镜、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并观察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细胞因子改善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改善的幅度较时照组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可能是今后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