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证明后路患椎间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并探讨其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04例诊断明确、脊柱后凸畸形35°,符合纳入标准的单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先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同期或二期进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髂骨支撑植骨融合术。其中短钉组104例,选用长20~35 mm的短椎弓根钉置于患椎椎弓根。如1个患椎剩余骨质1/3,而另1个患椎剩余骨质1/3,则行短钉、常规螺钉固定。长钉组:常规椎弓根螺钉置于患椎相邻的正常椎骨中,固定范围跨越患椎上、下各1个正常间隙。所有患者均采用四联化疗方案。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62.1个月。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治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植骨平均愈合时间,短钉组4.3个月,长钉组4.6个月,Cobb角矫正度及丢失率2组分别为13.26°±3.76°,6.22%和16.35°±2.63°,5.2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与C反应蛋白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年生活、工作基本恢复正常。短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长钉组好。结论腰、骶椎结核后路患椎间短椎弓根钉固定、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具有仅融合、固定病变节段,保留相邻正常的脊柱运动单元功能,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评估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a)、莫西沙星(M)、吡嗪酰胺(Z)组合抗结核药物(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内的成骨效果及药物缓释性能。方法:取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构建脊柱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实验组);B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阴性对照组);C组植入自体髂骨(阳性对照组);D组不植骨(空白组)。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监测体温、体重、肝肾功能;术后4、8、12周行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并进行CT-Hedberg评分;术后8、12周行组织大体观察及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对照组植入空白nHA人工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材料周围肌肉组织和血浆中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结果:所有动物模型构建成功,无切口感染、死亡等情况发生。兔模型中各组动物的体温、体重及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Hedberg评分显示在术后4、8、12周时,A组与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体标本显示12周时A组人工骨完全被新骨包埋或替代,但B组仍有部分人工骨裸露。对植入物-骨缺损界面的骨小梁总面积定量分析显示在术后8、12周时,A组和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D大鼠模型对照组未测出药物成分,实验组Pa、M、Z三种药物在局部组织中均能缓释至少84d,血药浓度在植入载药人工骨后的初始时间点未测出,随后测得结果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载PaMZ/BMP-2的nHA人工骨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与自体髂骨相当,优于单纯的nHA人工骨支架;其在体内的缓释性能满意,血药浓度远低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4例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结果:54例患者中,6例1周内死亡或自动出院,7例出院时血钠仍低,其余患者经合理治疗血钠均恢复正常。结论:低钠血症是颈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脑盐耗综合征,治疗也因机制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retomanid,Pa)、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吡嗪酰胺(Pyrazinamide,Z)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to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的缓释情况及抗结核性能。方法:取3D打印的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份,分别浸泡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1d、3d、5d、7d、14d、28d、42d、56d、70d和84d共10个时间点检测二者浸提液中药物浓度。用84d的浸提液制备改良罗氏培养基,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A组)为含载PaMZ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阳性对照组(B组)为含利福平培养基,阴性对照组(C组)为含空白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分别培养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和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每组20个样本,观察培养阳性率。取载PaMZ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0mg分别装入2种结核菌液的培养瓶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加材料的含菌试管为空白组,于0d、1d、3d、5d、7d、10d和14d共7个时间点取菌悬液培养4周,根据菌落计数绘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载PaMZ人工骨可有效缓释84d,Pa在84d时浓度为43.92±1.37μg/ml,累积释放率为(71.00±0.71)%;M在84d时浓度为180.22±12.36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01±1.54)%;Z在84d时浓度为472.05±65.39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39±2.22)%。H37Rv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0,C组100%,C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95%,C组100%,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实验组2种菌株在各时间点的菌落计数均位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下方,实验组3d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性能,10d后未培养出结核杆菌。结论:3D打印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可稳定缓释新型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达84d,在84d内可有效抑制敏感型和利福平耐药结核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抗结核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26例下腰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行一侧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病变间盘摘除,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30个月,平均18个月,依Prolo评分标准评分,术前(4±0.3)分,术后半年以上(9.5±1.1)分(P〈0.01)。结论单侧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间不稳症效果优良,既达到稳定病变脊柱节段,又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296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病灶是否彻底清除分为病灶彻底清除组(简称彻底组)和病灶未彻底清除组(简称非彻底组)。彻底组162例,男86例,女76例;年龄(38.74±17.26)岁;非彻底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龄(35.64±18.21)岁。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后路或前路器械矫形、内固定术。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非彻底组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病灶组织构成因素包括:残留硬化壁 36.54%(76/208处)、空洞34.62%(72/208处)、病变性骨桥13.46%(28/208处)、死骨残留3.37%(7/208处)、脓肿残留7.21%(15/208处)、坏死椎间盘及非手术区病灶残留4.81%(10/208处)。平均随访时间彻底组(76.13±8.32)个月、非彻底组(79.24±5.49)个月。术后彻底组的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较非彻底组改善。术后6个月结核治愈彻底组47例(29.01%)、非彻底组6例(4.48%),平均治愈时间彻底组(4.36±1.27)个月、非彻底组(9.15±2.53)个月,平均化疗时间彻底组(5.21±1.38)个月、非彻底组(10.45±2.15)个月;以上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再手术率彻底组为0.62%(1/162)、非彻底组为4.48%(6/134),药物不良反应率彻底组为27.16%(44/162),非彻底组为71.64%(96/134)。结论 硬化壁、多发空洞、病变性骨桥是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一部分;将其与传统理论的结核病灶组织一并清除的彻底病灶清除术可提高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时间、缩短疗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治疗40例胸椎结核患者,根据前路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小切口保留肋骨手术治疗,18例)和B组(传统切口手术治疗,22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和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术后1 d...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7/2008-05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单侧椎弓根外穿刺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38例(52椎),男1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0.3岁;34例为原发性骨质疏松,4例因其他疾病有半年以上激素服用历史.结合体检、MRI及X射线平片确定责任椎体,骨折部位为T_4~T_(12).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病椎高度的恢复以及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骨水泥渗漏通过术中透视和术后平片观察,记录骨水泥渗漏位置和椎体外渗漏的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25~55 min,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25~4.60 mL,平均(3.20±1.40)mL/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9.5个月.36例(95%)背痛明显缓解,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复查X射线平片显示术后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较术前恢复明显(P<0.05),椎体中线高度矫正率为(50.90±34.60)%,而椎体后缘高度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冠状位X射线未发现椎体侧方楔形变增加.38例患者中有3例共5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为经穿刺通道渗漏至椎体侧后缘,2例经椎体静脉系统渗漏至椎体侧方,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第三四天出院,术后1个月恢复伤前的生活.无节段血管、脊髓等穿刺副损伤以及术中、术后肺栓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椎弓根外入路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8年5月采用行单侧经椎弓根外穿刺入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VCFs患者38例;年龄55-72岁,平均60.3岁。结合体检、MRI及X线片确定责任椎体,骨折部位为T4-T12。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X线片测定,观察患者疼痛、病椎高度的恢复以及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为3.2±1.4ml,随访6-2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背痛明显缓解,36例(95%)VAS评分获明显改善;椎体中线高度矫正率为50.9%,冠状位X线未发现椎体侧方楔形变增加。有3例共5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经椎弓根外入路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VCFs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宗强  唐静  施建党  牛宁奎  朱禧  丁惠强 《骨科》2018,9(6):451-457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的19例胸腰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Cobb角矫正至11.4°±4.4°(5°~20°);末次随访时为11.8°±4.7°(6°~2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为(2.3±1.1)分(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5±1.3)分(1~5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侧位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均为(9.0±4.2) 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Frankel B级2例,1例恢复到C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C级5例,4例恢复到E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D级12例,9例恢复到E级、3例仍为D级。后凸畸形及局部后背疼痛已明显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所有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及钛网松动和脱出现象。结论 后路全脊柱截骨术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因畸形严重、手术难度高仍伴有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