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雪旺细胞源运动神经营养蛋白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雪旺细胞源运动神经营养蛋白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均分为3组,A和B组分别在桥接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断端之间的硅胶管内加入26KD和50KD的雪旺细胞源运动神经营养蛋白,C组加PBS液作为对照。术后1~6月每隔半月测定实验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3月测定实验侧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结果:A和B组实验侧坐骨神经的功能指数、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与C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结论:26KD和50KD雪旺细胞源运动神经营养蛋白对周围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分为正常组20只和模型组(用硅胶管桥接坐骨神经6 mm缺损)40只,后者又随机分为bFGF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左胫前肌及腓肠肌各注射0.1ml的100 U bFGF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0 d.术后10周,进行足迹分析、电生理、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神经标记(CB-HRP)和存活前角神经元计数、肌肉和神经组织学检查及图像分析等.[结果]bFG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干中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及许旺细胞数,被CB-HRP标记和存活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靶肌肉注射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结构的再生、成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应用bFGF的另一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4.
To study the effect of vascularized fibulargraft on large defects of long bones and the monitoringmethod for the vascular status of the grafted fibula.  相似文献   
5.
术中电生理检测在外周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测在外周神经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例17条外周神经分三组行术中电生理检测,指导术中决策和判断预后,并与术前肌电图结果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对比。结果臂丛损伤组9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与核磁共振对检查完全根性损伤的检出率,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对臂丛损伤的大体定位,术前结合体格检查、肌电图及核磁共振结果的诊断与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完全吻合。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组5条神经,3条术前肌电图结果与术中检测完全相符,2条不符。神经肿物组3条神经,在摘除神经瘤体后,术中电生理检测提示1例好转,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改变,术后随访与术中电生理检测的提示相符。在本组所有17条神经中,共有5条神经因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而改变了手术方案。结论 外周神经术中电生理检测的准确性优于术前的肌电图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具有准确、简便、实时等特点,可直接指导术中手术方案的选择;对神经肿块等原因引起的神经压迫损害,术中电生理检测可评价手术疗效,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7.
庞水发  汪华侨 《新医学》1998,29(12):621-622
自从1960年Jacobcon做小血管显微吻合实验成功以来,我国陈中伟(1963年)首先报道世界上第1例断肢再植成功,接着断指再植亦成功,由此掀起开展显微外科技术的热潮,大大提高我国显微外科在世界上的威望。现在显微外科已被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列为三级学科,这预示着显微外科在下个世纪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它必将对提高外科各个领域的医疗技术水平起到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断肢(指)再植 断指再植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60年代为开创期,断指再植的成活率仅为51%;70年代为发展期,再植成活率提高到92.9%;80年代是硕果期,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双皮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头预部晚期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在7例病人中,4例为晚期口颊癌,3例为喉癌治疗后复发患者。6例采用前臂游离皮瓣,1例使用肩胛游离皮瓣,按缺损范围及形状设计皮瓣,在皮瓣上削去1,5-2cm的表皮,使其成为双皮岛皮瓣。用远端皮岛修复口颊粘膜或咽食道前壁粘膜缺损,然后将皮瓣反折,重建血运,用近端皮岛修复面颊或颈前皮肤缺损。术后3周,可开始放疗。7例皮瓣均100%存活。经3个月到3年的随访,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病人进食正常,外观满意,双皮岛游离皮瓣可一次修复头颈部晚期肿瘤术后粘膜及皮肤的大面积复杂缺损,为广泛切除肿瘤提供了条件。游离皮瓣收缩少,血运供应丰富,利于病人术后功能恢复,可用于复发病例,并能耐受术后放疗,为综合治疗,提高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创造了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人羊膜基底膜桥接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