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是彻底解决胆囊结石最有效的方法 ,有开腹胆囊切除术 (O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然而 ,胆管损伤时有发生 ,结合我院 12年来采用OC和LC行胆囊切除术的经验 ,回顾性分析胆囊切除术病历 ,总结出胆管损伤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2 0 0例胆囊切除术病历 ,其中OC14 0 0例 ,LC180 0例 ,发生胆管损伤 2 2例 ,其中OC6例 ,LC16例 ,男性 2例 ,女性 4例 ;右肝管损伤 1例 ,肝总管损伤 …  相似文献   
2.
朱万喜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729-1729
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分为治疗I组(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治疗II组(采用肝部分切除术,"T"管引流术、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结果:I组2周后残石率37%,经反复多次取石后降至22%;II组由2周后的17%降至6%,提示II组取石效果明显高于I组(P<0.01)。除此之外,II组在术后随访疗效果评价中,优良率为95%明显高于I组的优良率78%(P<0.01)。结论:应用肝部分切除、"T"管引流术,术后再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例中经筛选出的206例行术中胆道造影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行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道结石24例,术中即调整了手术方式。结论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对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基层外科医务工作者,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常能见到的外科性—般问题,但有时处理起来还相当棘手,切口愈合时间长,愈合疤痕大。同时切口脂肪液化有时与切口感染又难于鉴别,很多医生甚至为是否填报院感而头痛。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和诊断处理在正规教科书和知名医学论著中罕见阐述,只能在一些杂志中可见零星报道。最近,作者查阅了九十年代以后的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就脂肪液化的诊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道损伤的原因,探讨胆道损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5例LC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胆总管横断伤8例,右肝管电灼伤1例,穿孔性胆管损伤3例,钛夹部分夹闭3例。经相应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LC术中仔细操作,仔细辨别胆囊管周围的解剖关系,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降低LC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道结石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①LC+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取石;②LC+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③ENBD+LC+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结果本组86例,经胆囊管途径取石1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或蛔虫、T型管引流64例,其中术后胆道残余结石3例,经胆道镜1次或数次取尽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10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结论根据手术前患者彩超,腹部CT,胆道造影结果,选择二镜或三镜联合的方式治疗胆囊合并胆道结石,治疗效果安全可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保证了让大多数患者得到适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胆道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统计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120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共发生16例次并发症,其中漏胆5例,吻合口出血3例,感染8例。同时老年患者较青年患者容易发生漏胆(P〈0.05);Ⅲ-Ⅳ期患者术后发生漏胆和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手术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漏胆与出血,与年龄和病理分期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黏胆症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收治的3例表现为黏胆症的病例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例中,1例术后早期黏胆症症状再发,1例术后半年癌变,1例术后随访中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黏胆症原发病因众多,包括胆管黏液病,胆管乳头状瘤病,产黏液肝内胆管癌或胆胰管系统囊性肿瘤,其共同特征表现为胆管内大量黏液导致胆管梗阻,发生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原发病因的不同往往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其中胆管黏液病治疗效果较好。而胆管乳头状瘤病治疗较困难。处理原则应包括根治性切除产生黏液的病灶,彻底清除胆管内胶冻样物和胆管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在下肢静脉曲张抽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在本院应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87例患者(91条肢体)作为A组,另选取使用传统曲张静脉节段切除的传统方法治疗的85例患者(88条肢体)作为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皮下淤血、血肿、肢体麻木等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8±14.5)min和平均住院时间(7.2±1.3)d均明显短于B组的(79±13.6)min和(8.9±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肿胀不适,切口无淤血、血肿,无患肢麻木等并发症。B组中3例患者出现淋巴漏,1例淋巴感染,2例患者小腿切口轻度水肿,13例患者小腿切口淤血、血肿,3例患肢足靴区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A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瘢痕,复发患者2例。B组小腿淤血、肿胀,在1-2月内消退,3例下肢麻木患者,其中2例缓解,1例未见明显缓解,3例复发。所有患者小腿可见多出明显手术瘢痕。结论: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能够减少创伤面积,降低皮肤感觉障碍,抽剥彻底,术后复发率低;驱血可创造无血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为彻底抽剥曲张静脉创造条件。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脱联合驱血带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在下肢静脉曲张抽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在本院应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87例患者(91条肢体)作为A组,另选取使用传统曲张静脉节段切除的传统方法治疗的85例患者(88条肢体)作为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皮下淤血、血肿、肢体麻木等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8±14.5)min和平均住院时间(7.2±1.3)d均明显短于B组的(79±13.6)min和(8.9±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肿胀不适,切口无淤血、血肿,无患肢麻木等并发症。B组中3例患者出现淋巴漏,1例淋巴感染,2例患者小腿切口轻度水肿,13例患者小腿切口淤血、血肿,3例患肢足靴区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A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瘢痕,复发患者2例。B组小腿淤血、肿胀,在1~2月内消退,3例下肢麻木患者,其中2例缓解,1例未见明显缓解,3例复发。所有患者小腿可见多出明显手术瘢痕。结论: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能够减少创伤面积,降低皮肤感觉障碍,抽剥彻底,术后复发率低;驱血可创造无血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为彻底抽剥曲张静脉创造条件。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脱联合驱血带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