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氏骨折(Monteggia fracture)是以米兰的一位外科病理学家Giovanni Batista Monteggia名字命名的.是他最早在1814年,观察到2具尸体标本上的近端1/3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外伤性损害,并予以描述.直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发表大量的相关文章,Bado将孟氏骨折定义为桡骨头骨折或脱位合并近端或中段的尺骨骨折.现已扩展到桡骨头的多方向的脱位或骨折合并尺骨近端或中段骨折的复杂损伤.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具体定义为外伤后超过多长时间为陈旧尚无统一具体时间,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许多学者都倾向外伤后尺骨骨折愈合,桡骨小头仍脱位已失去保守治疗成功的可能就为陈旧孟氏骨折.近年来尽管有关儿童孟氏骨折报道有许多,国内外儿童医疗中心治疗方案的确定尚未达到统一,特别是对陈旧孟氏骨折治疗还有很大争议,交点问题集中在陈旧桡骨小头脱位.  相似文献   
2.
儿童间隔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患间隔综合征的31例患儿复查,总结如何正确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31例患儿中,上肢病变16例,其中9例为肱骨髁上骨折(56%),下肢病变15例,其中7例为胫腓骨骨折(40%)。25例行筋膜减张术,17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4例肢体功能恢复(82%)。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彻底的筋膜减张是预防神经、肌肉坏死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诊断间隔综合征的五大要点:疼痛是最早最常见的症状,感觉障碍是很早出现而易被忽视的体征,疼痛消失和麻痹是晚期标志,被动牵拉试验阳性是手术适应证,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确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支架以一期手术、渐进矫形的方法治疗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的可行性以及根据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组装支架的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6例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术前常规拍摄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患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并确定成角旋转中心的位置.术中安装支架时,铰链安置在成角旋转中心水平.术后7 d开始通过调整支架螺杆渐进矫正成角和短缩畸形并且每2周拍摄X线片观察畸形矫正和新骨生长情况.全长X线片证实恢复了下肢机械轴线和长度后停止调整支架,每月拍摄X线片复查,待新生骨痂矿化满意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随访中记录肢体长度、畸形有无复发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根据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关节水平线与机械轴线角度以及新牛骨塑形情况.结果 6例患儿中除1例于骨折畸形愈合部位截骨矫形,邻近骨段延长外,余5例均利用微创截骨部位完成矫形与延长.术后平均矫正成角畸形34.8°(20°~58°),平均延长5.3 cm(3.5~6.5 cm).所有患儿下肢机械力线恢 复,相关关节角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双下肢等长.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延长骨痂愈合良好.结论 应 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安全、可靠,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与机械轴线.术前 须科学分析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设计支架铰链的水平与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转子移位术矫正儿童及青少年短髋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5 年8 月至2011 年1 月, 应用大转子移位术矫正儿童及青少年短髋畸形20 例22 髋, 其中18 例20 髋获得随访。男4 例, 女14 例;年龄7.5~15.0 岁, 平均11.4 岁。5 例6 髋为Perthes 病残留畸形, 13 例14髋为发育性髋脱位手术后股骨头坏死。4 例4 髋曾行大转子阻滞术。均行大转子移位术, 矫正畸形后以拉力螺钉固定, 术后石膏裤固定6 周。结果 随访14~79个月, 平均31 个月。术前有行走后疲劳不适感或髋关节疼痛18例, 末次随访时消失或改善13 例;术前16 例存在跛行、Trendelenburg 征阳性, 末次随访时改善9 例;术前12 例13 髋存在髋外展受限, 术后明显改善, 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外展范围(45.38°±1.05°)与术前(25.38°±1.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转子尖到股骨头上缘关节面水平的距离[(17.47±3.14)mm]、大转子尖到股骨头中心距离与股骨头半径之比(2.10±0.21)与术前[分别为(-2.89±4.62)mm、1.59±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下肢长度差(0.78±0.26)cm, 与术前[(0.83±0.33)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及青少年短髋畸形, 大转子移位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恢复股骨近端正常解剖关系, 重建髋关节生物力学环境, 但不能改善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的诊治体会。方法:对本院小儿骨科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268例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目前对该病的诊治进展。结果:201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91例1次住院治疗恢复正常,无复发,10例二次入院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结论: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是儿童常见病,发病后及时得到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保守治疗为首选,对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枕寰枢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与单纯前后路凸侧骺阻滞术早期治疗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9月~2005年6月收治的5岁以下完全分节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均为T10~L4半椎体畸形,根据术式将17例患儿分为A、B两组,A组10例,采取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B组7例,采用单纯凸侧前后路骺阻滞术。结果A组平均年龄3岁1个月,术前侧弯平均Cobb角为44°,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17°,平均矫正率为61.4%;B组平均年龄2岁11个月,术前侧弯平均Cobb角为46°,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5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21°,平均矫正率为54.4%。两组伴后凸畸形者术后无加重。两组侧弯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5岁以下一定弧度内的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方面,均可达到限制畸形进展或矫形的目的,但凸侧骨骺阻滞术无需切除半椎体和内固定器械矫形,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相对安全、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创伤骨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尺骨截骨后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或单臂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 氏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年7 月至2011 年6 月收治的儿童陈旧性孟氏 骨折患儿19 例, 男11例, 女8例。Bado 玉型13 例, III型6 例。按照尺骨截骨后固定方法分为钢板内固 定组(12 例, 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3 岁, 受伤时间平均为6.8 个月;Bado 玉型9 例, III型3 例)和单臂外 固定组(7 例, 治疗时平均年龄为11.8 岁, 受伤时间平均为16.6 个月;Bado 玉型4 例, III型3 例)。对两 组患儿的年龄、受伤时间、术后并发症、肘关节与前臂旋转功能、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9例患儿均获随访, 平均10 个月(6~36 个月)。术后钢板内固定组1 例发生桡骨头再脱位, 单臂外固定 组1 例发生筋膜室综合征。钢板内固定组、单臂外固定组两组患儿除1 例外, 术后屈肘功能平均120° (110°~130°), 前臂旋前功能均有15°(10°~20°)的受限。尺骨截骨成角延长后的愈合时间:钢板内固定组 平均8 周(6~15 周), 单臂外固定组平均22 周(10~44 周)。按Nakamura 等影像学评估标准:钢板内固定 组优11 例(图1), 差1 例;单臂外固定组7 例均为优。 结论 尺骨截骨成角延长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 骨折矫正尺骨骨折后畸形的关键, 截骨后的两种固定方法不同、 目的 相同。术前评估最重要:年龄小、受 伤时间短患儿选择钢板内固定, 而对年龄大、受伤时间长者选择单臂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治疗的398例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207例,女191例;年龄1.3~14.0岁,平均7.5岁;伸直尺偏型372例,伸直桡偏型10例,屈曲型16例.桡动脉搏动缺失25例,较对侧减弱40例;正中神经损伤27例,桡神经损伤18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同时受累12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C型臂X线机监测下闭合复位满意后,分别在内、外髁部位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屈肘60°~ 90°位石膏托固定2周,主动功能锻炼,3周去除内固定,开始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达解剖复位,38例复位后有轻度桡偏,肱骨前倾角略减小.桡动脉搏动恢复,术后3~24周(平均6周)神经损伤恢复.286例患者术后获6~ 2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4例出现轻度肘内翻,但无需手术矫形.按照Flynn临床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80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充分麻醉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可有效治疗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股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47例产伤所致新生儿股骨骨折的诊治体会。方法1971~1998年间产伤所致新生儿股骨骨折47例,男24例,女23例;剖宫产39例,产道分娩18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斜形30例,横形17例;全部采用保守方法治疗。结果临床骨折愈合情况:平均成角39.25°(15°~80°),平均短缩0.69cm(0.5~1.5cm)。47例中2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个月(12~168个月)。25例肢体等长,4例患肢较健侧长1cm。走路无跛行,患肢功能恢复满意,髋、膝关节活动正常,骨折坚强愈合。结论新生儿股骨骨折是产伤所致长管状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畸形严重,保守治疗很难达到解剖复位,但其生长发育旺盛,骨折愈合快,自我矫形和塑形能力极强。治疗应以简单易行、损伤小、痛苦小、减少并发症为原则的保守治疗方法为佳。治疗标准应将公认儿童股骨骨折短缩在1~2cm内,成角小于25°,旋转小于15°的标准放宽,不主张为追求解剖复位而采取反复多次复位或切开复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位X线片脊柱侧凸角度(Cobb角)大于10°称为脊柱侧弯[1],>40°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对手术的认识已上升到三维畸形--冠状、矢状、轴状.后路矫形器械为三维畸形矫正,可使畸形得到一定改善,躯干达到平衡,外观改善,为患儿解除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