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一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I基因扩增。结论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3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属消化道少见肿瘤,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延误治疗。我科自1969~1996年共收治33例,占同期住院的消化道肿瘤的12%。现就其诊断问题结合文献讨论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3例,男性13例,女性...  相似文献   
3.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疗效及对患者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将33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从胃管注入和胃理气汤30 mL,每日3次;对照组从胃管注入生理盐水30 mL和多潘立酮粉末10 mg,每日3次.分别观察治疗前1d及治疗后7d症状体征、记录胃管引流量、体表胃电图的变化,并对两组疗效和体表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生物学特征及外科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0年31例十二指肠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术前胃镜检查,12例发现病变,诊断丰92.3%;上消化道钡餐13例,阳性发现IO例,诊断率76.92%。胰十二指肠切除17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5例,姑息性旁路手术9例。手术切除率70.98%,近期合并症12.9%。肿瘤侵犯十H指肠壁全层及胰腺组织15例(68.18%),淋巴结转移率500%(11/22)。9例姑息性手术,8例1年内死亡,l例存活2年4个月。1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者,随诊2年发现肝转移6例,其中4例初次手术淋巴结转移。5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者,2例失访,2例肿瘤1年内复发死亡,l例死于非肿瘤疾病。结论十二指肠癌病变隐匿,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及选择根治性的切除手术有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20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从鼻肠营养管或胃管注入中药和胃理气汤约30ml,每日3次。结果:20例均痊愈,治疗时间7~25d,平均14.3d,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1~2年内随访18例,均饮食正常,症状无复发。结论:腹部非胃手术胃瘫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一期切除肠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患者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结果:52例中46例一期愈合出院,4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肠粘连,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通过适当选择病例和做好充分手术准备,一期肠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人源大肠癌LoVo细胞株特异结合的短肽,作为大肠癌靶向治疗的载体.方法 以大肠癌LoVo细胞株作为靶细胞,人正常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进行差减筛选,采用细胞ELISA与免疫荧光检测鉴定噬菌体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 对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进行3轮筛选后,从随机挑取的20个噬菌体克隆中获得5个能与大肠癌LoVo细胞特异结合,而不与人正常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结合的阳性克隆,其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序列RPMP.结论 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可以成功筛选到大肠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肽,可能成为大肠癌靶向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各种类型肛瘘的最佳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本组是1998年9月到2005年9月间我科收治患者259例,其中低位肛瘘171例和高位肛瘘88例,对不同类型的肛瘘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随访至少6个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天.敞开伤口的愈合时间18~72天(平均47天).痊愈252例,无效5例.2例病理报告鳞状上皮癌.结论低位外瘘管切除加高位肛管内挂线,术中避免损伤肛周正常结构,手术创口敞开引流是治疗各种类型肛瘘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最为有效的手术方法.警惕肛瘘有癌变可能.  相似文献   
9.
年轻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年轻人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对63例年轻结直肠癌和对应的16例腺瘤组织中β-连接素(β-catenin)、hMSH2、hMLH1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性进行检测,结合肿瘤的Dukes分期,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关性。结果在63例年轻CRC中,肿瘤组织的DNA倍性与患者的Dukes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非整倍体DNA含量的肿瘤,80.8%发生在DukesC或D期的CRC。P53蛋白的过度表达(76.0%)也倾向于浸润晚期的肿瘤;而hMSH2或hMLH1蛋白丢失的肿瘤70.0%是浸润早期的CRC。在16例配对的年轻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组织中,β-catenin和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β-catenin核浆聚集的CRC中,其对应的腺瘤有5例同时出现β-catenin的核浆聚集;丢失了hMSH2或hMLH1蛋白的3例CRC,其对应的3例腺瘤均丢失相应MMR蛋白。结论β-catenin和MMR蛋白hMSH2,hMLH1可以作为年轻CRC早期诊断中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而肿瘤的DNA倍性和P53蛋白表达是患者临床分期中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甾体类受体共激活因子3(SRC-3)基因在结直肠癌(CRCs)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RC-3基因的表达与扩增进行检测,结合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60例CRC患者中,有23例(38%)肿瘤组织出现SRC-3蛋白的过度表达,而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62%的DukesC或D期CRC呈现出SRC-3蛋白的过度表达;而74%早期(DukesA或B期)的CRC则表现为SRC-3蛋白的正常表达。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中,有47例的CRC组织的荧光信号得以成功检测,其中6例(13%)CRC出现SRC-3基因高水平的扩增,而且全部出现SRC-3蛋白的过度表达;9例(19%)为SRC-3基因低水平的扩增,其中6例呈现SRC-3蛋白的过度表达;余下的32例无SRC-3基因扩增的CRC中,仍有9例(28%)肿瘤组织出现SRC-3蛋白的过度表达。91%的SRC-3蛋白过度表达者中同时出现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SRC-3基因的异常和过度表达可能通过影响P53基因的功能,在CR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SRC-3基因表达的调控中,可能存在着SRC-3基因扩增以外的其他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