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比较采用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11月进入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48例,选择同期具有可比性且行传统甲状腺手术的病例15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较之开放组,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mL)分别为[(81.94±45.25)vs.(60.98±13.72)(P=0.043)]、[(1.95±0.53)vs.(6.58±1.43) (P=0.000)]、[(12.23±5.49) vs.(10.15±6.82) (P=0.238)];术后引流量(mL)、疼痛持续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40.03±28.20) vs.(19.18±10.62) (P=0.048)]、[(26.34±12.71)vs.(26.68±12.43)(P=0.178)]、[(3±0.5)vs.(6±1.5)(P=0.038)];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率分别为[4.5%vs.6.7%(P=0.121)]、[99.91% vs.95.23%(P=0.010)].结论 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在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病患满意率方面显示出优势,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增加,疼痛时间无明显延长,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然而,腔镜组较之开放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引流量有所增加.腔镜甲状腺手术将有待进一步改良技术和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诱导化疗后肿瘤变化勾画靶区的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57 例局部中鼻咽癌患者,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前后鼻咽原发肿瘤范围(gross tumor volume,GTV )(包括咽后淋巴结)分别为GTVnx-pre 和GTVnx-post 。临床靶区(clinical tumor volume,CTV )CTVnx 1 为GTVnx-post 外扩10 mm范围,并包括 GTVnx-pre的区域。颈部淋巴结的靶区勾画与上述方法相似,分别命名为 GTVnd-pre、GTVnd-post 和CTVnd 1。CTV 2 为CTVnx 1及CTVnd 1 外扩 5 mm~10 mm范围及淋巴引流选择性预防照射范围。观察全组患者不良反应、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GTVnx-pre和GTVnx-post 平均体积分别为 63 .7 cm3和21 .8 cm3(P<0.01 );GTVnd-pre和GTVnd-post 平均体积分别为 21 .7 cm3和7.5 cm3(P<0.01 )。中位随访时间60 .0 个月,全组患者 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86 .0%(49 /57 ),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 rate ,DMFS)为91 .2%(52 /57 ),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rate ,LRFS)为93 .0%(53 /57 ),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93 .0%(53 /57 ),复发患者均为GTVnx-post 或GTVnd-post 内复发。结论:鼻咽癌4 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按化疗后肿瘤勾画靶区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PF方案同期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5年疗效.方法:52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第1、5周联合PF方案化疗,DDP70 mg/㎡,d1,静脉滴入;5-FU 500 mg/㎡,d2起96 h静脉灌注,共2个周期.另配对选取同时期52例单纯放疗者为时照组,两组放疗方法和剂量相似.结果:治疗结束后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葡萄糖神经酰胺(β-GC)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构建HBsAg—DC瘤苗。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A—F,6只/组),其中A、B、C组接种PBS液2次,D、E、F组接种HBsAg—Dc瘤苗2次。皮下注入HepG222.1.5肝癌细胞当天始,B、E组接受B—Gc(1.5μg)腹腔注射,C、F组接受B—Gc(15pg)灌胃给药,A、D组为安慰剂对照,比较不同组间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B、c组移植瘤生长较之A组明显受抑(P〈0.05),E、F组移植瘤生长较之D组明显受抑(P〈0.05)。A—F组移植瘤大小(mm3)分别为364.2±3.06,236.5±8.96,251.0±5.76,75.0±5.9,35.3±4.46,38.5±5.47。经腹腔注射给药与灌胃给药相比在抗瘤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GC经腹腔或灌胃给药均具有提高I-IBsAg—DC瘤苗的免疫治疗作用,其协同抗肿瘤效应的机制可能通过激活NKT细胞。  相似文献   
7.
186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拟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规律,探讨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下咽癌病例186例,均经病理证实,行治疗前CT/MR检查。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9%,Ⅱ、Ⅲ区转移最常见,转移率分别为72.0%、54.8%。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双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3%和50.0%,梨状窝癌原发灶侵犯过中线后对侧淋巴结转移率(40.0%)较未过中线者(11.1%)明显增高(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Ⅳ区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和食管受侵与Ⅵ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转移遵循一定的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咽后壁癌和环后区癌及梨状窝癌侵犯过中线后易发生双侧淋巴结转移。Ⅳ区转移、食管受侵和咽后淋巴结转移可能是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下咽癌颈部及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下咽癌早期即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然而关于下咽癌区域淋巴结尤其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下咽癌CT/MRI扫描结果的分析,探讨下咽癌区域淋巴结特别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9年3月我院病理证实的88例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CT/MRI结果。对其局部分期、各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下咽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73.9%,Ⅱa、Ⅱb、Ⅲ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1.4%、44.3%及37.5%。Ⅰ、Ⅳ、Ⅴ、Ⅵ区及咽后淋巴结转移都较少,并且均合并Ⅱ、Ⅲ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Ⅰb、Ⅲ区淋巴结转移与Ⅳ区淋巴结转移,Ⅱb区、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途径遵循一定的规律,跳跃性转移少见,以Ⅱ、Ⅲ区转移最常见。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能是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治疗颈部淋巴结阴性(cervical lymph node-negative,cN0)甲状腺微小癌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2月顺德桂州医院普外科行腔镜手术治疗的cN0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患者15例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无明显增加,疼痛时间短,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平均随访55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V区淋巴结转移,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91.7%。3、5午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4%、5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cN0甲状腺微小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奥曲肽对伊立替康化学治疗引起迟发性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接受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16例,按治疗时间分组,预防用药组(n=60)化学治疗前皮下注射奥曲肽0.1 mg,每8 h一次,治疗5 d;对照组(n=56)化学治疗前不接受奥曲肽治疗。观察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迟发性腹泻(16/60比32/56)、严重腹泻(6/60比16/56)、因腹泻导致化学治疗疗程改变(3/60对比11/56)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预防用药组奥曲肽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颜面潮红、头痛头晕,但均不影响化学治疗。结论:奥曲肽可以降低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严重腹泻的发生率,用药安全且可降低住院费用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