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乳化异氟醚对大鼠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5只,体重240~300 g,随机分为5组(n=25),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实验,M组和I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乳化异氟醚,首剂量分别为17.3 mg/kg、0.55 ml/kg;MI1组、MI2组和MI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4、1/2、3/4咪达唑仑催眠效应半数有效剂量(ED50)+乳化异氟醚(首剂量分别为0.22、0.19、0.12 ml/kg),各组相邻剂量比值均为0.85,采用改良序贯法计算各组咪达唑仑、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催眠有效的标准:前爪翻正反射消失.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判断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 M组咪达唑仑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为26(22~30)mg/kg;I组、MI1组、MI2组及MI3组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0.67(0.61~0.73)、0.30(0.28~0.33)、0.22(0.18~0.26)、0.18(0.16~0.20)ml/kg.MI1,组、MI1组、MI3组两药相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51(P<0.01)、1.21(P<0.05)、0.98(P0.05).结论 咪达唑仑6.5、13 mg/kg复合乳化异氟醚时两药的催眠效应为协同作用,咪达唑仑19.5 mg/kg复合乳化异氟醚时两药的催眠效应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乳化异氟醚的催眠半数有效量(ED50)的影响以及芬太尼同乳化异氟醚在大鼠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 125 只分为 5 组,以翻正反射作为终点指标,通过尾静脉穿刺给药,采用序贯法测定芬太尼的ED50, 并根据实验结果,用序贯法分别测定合用芬太尼7.2 μg/kg(1/4 ED50)、14.3 μg/kg(1/2 ED50)、21.5 μg/kg(3/4 ED50)以及不用芬太尼时乳化异氟醚的ED50.用Dixon-Mood法计算药物的ED50,用等辐射方法和algebraic分析法分析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 各组间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芬太尼的ED50为(28.7±2.1) μg/kg,合用芬太尼7.2 μg/kg、14.3 μg/kg、21.5 μg/kg和不用芬太尼时乳化异氟醚的ED50分别为(0.525±0.032) mL/kg、(0.108±0.019) mL/kg、(0.075±0.011) mL/kg和(0.670±0.054) mL/kg;随着芬太尼剂量增加,乳化异氟醚ED50逐渐呈非线性下降;等辐射和algebraic分析显示芬太尼-乳化异氟醚能产生协同效应.结论 芬太尼能增强乳化异氟醚的作用;乳化异氟醚同芬太尼在催眠效应上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化异氟醚在大鼠苏醒后是否有持续镇痛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乳化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两组,每组15只,所有大鼠测定其热痛阈(甩尾潜伏期)的基础值,两组通过尾静脉10 s分别给予乳化异氟醚0.861 mL/kg或异丙酚7.41 mg/kg(两组均为1.3ED50),观察大鼠前爪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测定翻正反射恢复后2、6、10和14 min热痛阈。比较两组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同时比较组间各个时间点的热痛阈以及组内各个时间点的热痛阈和痛阈提高值(%MPE)。结果两组大鼠体重和热痛阈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所有大鼠翻正反射均消失,异丙酚组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分别为(10.0±2.5)s和(412.5±152.0)s,而乳化异氟醚组为(6.5±2.2)s和(22.7±11.0)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苏醒后2 min和6 min时热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和14 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异丙酚组内各时点热痛阈无统计学差异;而乳化异氟醚组内比较,2 min和6 min时热痛阈和痛阈提高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