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清HTg和 13 1I全身显像联合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 (differentiat edthyvoidcarcinoma ,DTC)患者 13 1I治疗后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 :85例DTC患者停服甲状腺激素 4~ 6周并忌碘饮食 3 0d后 ,双抗体法测定血清HTg ,同时口服 13 1I 185~3 70MBq 2 4h后 ,和 (或 )口服治疗剂量 13 1I 4~ 7d后做全身显像。结果 :61例经临床证实有复发或转移的DTC患者中 ,3 8例(62 3 0 % )HTg高于正常 ,有肺或 (和 )骨转移者 ,血清HTg升高更加明显 ,极端甚至 >2 0 0 μg/L。2 2例肺转移及肺 (骨 )转移患者 ,其血清HTg水平随 13 1I治疗剂量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5 3例 (86 88% ) 13 1I全身显像结果和 (或 )血清HTg有阳性表现 ,只有49 18% (3 0 /61)的患者同时出现 13 1I全身显像有异常浓聚和血清HTg异常升高。 结论 :DTC术后及 13 1I治疗后 ,常规进行血清HTg测定和 13 1I全身显像检查 ,对早期发现复发或有无转移灶、13 1I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评估 13 1I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POP-01脉冲电磁场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脉冲电磁场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作为一种骨质疏松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组32例采用POP-01脉冲电磁场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进行治疗(1次/d,45 min/次,30 d一个疗程),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片(1 g,3次/d)。对照组10例同样口服葡萄糖酸钙片,共服30 d。试验前后均测量骨密度值(BMD,L2-L4的平均值),根据骨代谢化验值及疼痛症状的分级来评价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MD明显提高,平均增长率为9.8%,治疗前后BMD存在显著差异(P<0.001);BMD提高的有效率为87.5%,疼痛减轻的有效率为93.8%,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有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BMD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BMD及疼痛改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POP-01脉冲电磁场型骨质疏松治疗仪对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和改善其疼痛症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9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下肢DVT的护理经验,即术前进行下肢DVT量化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根据下肢DVT风险评估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结果:3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下肢DVT.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系统预防下肢DVT护理指引,包括下肢DVT量化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级别分层实施预防护理措施等,是预防下肢DVT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判断2型糖尿病肾小球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用99Tcm DTPA肾动态显像判断 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正常对照者 1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5 1例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分组 ,分别行99Tcm 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总肾与分肾肾小球滤过率 (GFR)。结果 ① 2型糖尿病各组总肾及分肾GFR均低于对照组。②总肾及分肾GFR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 0 4 5 7,- 0 4 12和 - 0 4 2 4 (P均 <0 0 1)。③ 5 1例 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 5例总肾GFR正常 ,而分肾GFR异常。结论 用99Tcm DTPA肾动态显像判断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功能损害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腰椎L2~4前后位(anterior鄄post,A鄄P正位)和侧位的骨密度(BMD),以界定L2~4前后位和侧位男、女患者骨质疏松症(OP)的诊断临界值。方法:测定2115例患者L2~4的BMD,其中前后位1018例,侧位1097例。以T值≤-2.0s和≤-2.5s为诊断标准进行OP检出率分析。结果:按T值≤-2.0s、≤-2.5s计算,其中女性L2~4前后位的OP检出率分别为32.5%和14.5%,侧位分别为59.0%和33.4%;男性L2~4的前后位OP检出率分别为17.6%和6.4%,侧位分别为45.9%和17.8%。无论男女,以T值≤-2.0s为标准时,L2~4前后位与侧位的OP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L2~4前后位以T值≤-2.0s为标准的OP检出率和侧位以T值≤-2.5s为标准的OP检出率一致(P>0.05)。结论:男、女性L2~4前后位BMD测定可参考以T值≤-2.0s作为OP的诊断标准,侧位可参考以T值≤-2.5s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儿童肾重复畸形99Tcm-EC肾动态显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99Tc^m-双半胱氨酸(EC)肾动态显像(RDI)在儿童肾重复畸形诊断中的意义以及对选择手术方式的价值。方法 对20例肾重复畸形患儿行RDI、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等检查,分析肾重复畸形的RDI影像特征,并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14例手术切除的上半肾作临床病理分型:发育型、积水型、发育不良型。^99Tc^m-EC肾动态显像处理:反24min内图像叠加成1帧/2min连续影像,设置重复上半肾、同侧下半肾、对侧上半肾感兴趣区,获得其放射性计数率(D、L、C),以D/L或D/C中较小者为重复上半肾功能指标(D/N),并与病理分型比较,结果 肾重复畸形在RDI连续影像中有4种表现:上肾衡疏、上肾缺损、肾影增长、肾盂分离;RDI对合并输尿管囊肿检出率较高,并可检出部分输尿管扩张积水。RDI、B超、IVP对重复肾的检出率分别为73.1%、57.7%、73.1%,三者较为一致(P>0.05);RDI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1%、92.2%、80.0%。发育不良型的上肾D/N值均小于60%,发育型均大于60%。结论 肾重复畸形的^99Tc^m-EC肾动态显像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术前判断是否保留上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进行优化疼痛管理,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肝脏手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75)与对照组(n=75)。对照组患者术后康复中采用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中采取优化疼痛管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离床情况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进行优化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能够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血清FPSA/TPSA与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癌 (PCa)是欧美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我国亦有上升趋势[1 ] 。而且骨转移发生率相当高 ,国外文献报道可达 50 %~ 80 % [2 ] 。我们对本院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期间既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 ,又有血清TPSA和FPSA测定资料的 61例前列腺癌患者 ,进行了回顾分析 ,旨在探讨上述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 61例PCa患者均经病理和 (或 )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 ,年龄 43~ 88岁 ,平均 70 .6岁。按骨显像结果分为两组 :骨显像阳性组 47例 ;骨显像阴性组 1 4例。按治疗情况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PDCA护理模式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根据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PDCA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采用PDCA护理模式,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效果、安全性及相关护理问题。方法:选择50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除有禁忌证),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对照组为50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未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两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及出血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发生。结果:STEMI患者行PCI术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安全有效,能够较早改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冠脉微循环灌注状态,但增加出血倾向,未增加大出血发生率,临床工作中应严密观察用药后穿刺部位和全身出血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论:对STEMI行直接PCI治疗护理者,除充分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外,还应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急诊PCI的STEMI患者血栓栓塞和无复流、慢复流现象发生,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使早期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明显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