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鼻咽癌细胞在小剂量放射治疗前后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有无改变,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5例病理证实的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患者分5组,每组5例,分别在接受1.9Gy/次、3.8Gy/2次、5.7Gy/3次、7.6Gy/4次及9.5Gy/5次,取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CNA表达水平,PCNA阳性细胞数≥2.6%时为阳性,<2.6%时为阴性.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5月(范围34 ~56月).末次随访时,1例鼻咽复发,2例颈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放疗前后PCNA阳性率均为42%(P> 0.05).总体4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3%和68%.放疗前PCNA阳性与阴性病例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和78.6%,两组无瘤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出放疗前、后PCNA对无瘤生存率具独立的预后价值. 结论鼻咽癌小剂量放疗前、后PCNA无显著性差异.本组病例鼻咽癌放疗前、后PCNA未显示出预后价值,可能与本组研究病例数少相关,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少年乳腺纤维腺瘤的内分泌病因及调查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该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20例少年乳腺纤维腺瘤光镜下进行回顾性观察并对肿瘤组织行ER、PR和AC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ER60%(12/20)、PR95%(19/20)和ACTH45%(9/20)在纤维腺瘤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ER、PR和ACTH可能在少年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3岁。一年半前偶然发现左食指肿物,约1 cm大小,质软,活动度可,无压痛和触痛。随后肿物逐渐增大并变硬,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手术,术中见左食指皮下灰白色类圆形肿物,直径约1.5 cm,似有包膜。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于2010年12月13日至我院会诊。  相似文献   
4.
32例小儿横纹肌肉瘤生肌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中生肌因子(MyoD1、Myogen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2例小儿横纹肌MyoD1、Myogenin、Des、Sr-A、MG标记物的表达。结果:5种标记物在小儿RMS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yogenin 90.6%、MyoD1 81.1%、Des 65.5%、Sr-A 50.0%、MG 46.8%。结论:Myogenin与MyoD1较Des、Sr-A、MG在诊断小儿RMS中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Myogenin特异性略高于MyoD1,是目前诊断小儿RMS的最佳免疫组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鼻咽癌细胞在小剂量放射治疗前后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有无改变,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5例证实的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患者分5组,每组5例,分别在接受1.9Gy/次、3.8Gy/2次、5.7Gy/3次、7.6Gy/4次及9.5Gy/5次,取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CNA表达水平,PCNA阳性细胞数≥2.6%时为阳性,<2.6%时为阴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5月(范围34-56月)。末次随访时,1例鼻咽复发,2例颈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放疗前后PCNA阳性率均为42%(P>0.05)。总体4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3%和68%。放疗前PCNA阳性与阴性病例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和78.6%,两组无瘤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未显示出放疗前、后PCNA对无瘤生存率具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鼻咽癌小剂量放疗前、后PCNA无显著性差异。本组病例鼻咽癌放疗前、后PCNA未显示出预后价值,可能与本组研究病例数少相关,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间叶性错构瘤(m esenchym al ham artom a liver,MH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1903年由M aresch首先报道,至2003年英文文献报道病例数不足200例[1]。MHL仅见于婴幼儿,以往曾称为海绵状淋巴管样瘤、囊性间叶性错构瘤、胆管纤维腺瘤。MHL虽然是真性肿瘤而不是发育异常,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中生肌因子(MyoD1、Myogen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2例小儿横纹肌MyoD1、Myogenin、Des、Sr-A、MG标记物的表达.结果5种标记物在小儿RMS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yogenin 90.6%、MyoD1 81.1%、Des 65.5%、Sr-A 50.0%、MG 46.8%. 结论Myogenin与MyoD1较Des、Sr-A、MG在诊断小儿RMS中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Myo-genin特异性略高于MyoD1,是目前诊断小儿RMS的最佳免疫组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浸润性癌(MG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MGAC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CK7、S-100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p63]和PAS特殊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1)形态学:3例MGACA标本均观察到不同阶段形态的连续发展过程:从微腺体腺病到不典型微腺体腺病,到导管原位癌,到浸润性癌.例1的浸润性癌成分为浸润性导管癌,例2和例3的浸润性癌成分部分区域为浸润性导管癌,部分区域为产生基质的癌.(2)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3例MGACA中不同病变区域的所有上皮细胞均呈现CK7和S-100蛋白阳性,ER和HER2阴性.例1和例2 PR阴性,例3 PR弱阳性.SMA、MSA和p63染色显示所有病变区域腺体周围均无肌上皮围绕.PAS染色显示在微腺体腺病、不典型微腺体腺病和导管原位癌区域腺体周围有完整的基底膜围绕,而在浸润性癌区域上皮周围基底膜消失.结论 MGACA是一类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其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immunophenotyp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es of invasive carcinoma arising in breast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CA). Method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of 3 cases of MGACA were analyzed by histomorp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K7, S-100 protein, ER, PR, HER2, SMA, MSA, p63 and PAS.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1) Histologically, 3 tumors all showed a spectrum of glandular proliferations ranging from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 to atypical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AMGA) to in situ carcinoma (DCIS) to invasive carcinoma. The invasive carcinoma component was ductal in case 1, and matrix-producing in case 2 and case 3. (2) All epithelial cells in MGA, AMGA, DCIS and MGACA were positive for CK7 and S-100 protein, but were negative for ER and HER2. PR was negative in case 1 and case 2 but was low positive in case 3. Myoepithelial cell differentiation was not demonstrated in MGA, AMGA, DCIS and MGACA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SMA, MSA or p63. PAS staining showed the presence of basement membrane in MGA, AMGA and DCIS, except MGACA. Conclusions MGACA is an extremely rare tumor of the breast and has distinct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behavior of this rare neoplasm.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少年乳腺纤维腺瘤的内分泌病因及调查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该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20例少年乳腺纤维腺瘤光镜下进行回顾性观察并对肿瘤组织行ER、PR和AC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R 60%(12/20)、PR 95%(19/20)和ACTH 45%(9/20)在纤维腺瘤中呈阳性表达.结论ER、PR和ACTH可能在少年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82年~2002年6月12岁以下20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伯基特淋巴瘤及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为主;霍奇金淋巴瘤(HL)主要表现为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3种亚型。未见淋巴细胞消减型病例。结外淋巴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大部分为B细胞型。小儿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高峰在6~7岁,发病时小于2岁者大部分为LB。除ALCL男女比为1:1外,其他各型男女比在1:0.14~1:0.43间。临床分期HL与ALCL以I~Ⅱ期为主,LB以Ⅲ期最多。大部分淋巴瘤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外周淋巴结肿大。LB者53.73%发生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小儿恶性淋巴瘤组织病理学特点与成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除ALCL外,其他各型淋巴瘤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远多于B细胞淋巴瘤,LB预后最差,ALCL预后相对较好。HL与成人相似。免疫组化在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