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间隔器制作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治疗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间收入院的6例TKA术后慢性深部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第一阶段彻底清创后使用消毒后的股骨假体、新内衬和抗生素骨水泥作为关节间隔器,确认感染控制后行第二阶段膝关节翻修手术。术后观察感染控制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5例患者按计划接受新型间隔器的二期翻修术。平均随访时间(24.4±10.5)个月(8—37个月);术前、间隔器安置后、二期翻修后平均HSS评分分别为(40±5.3)分(32-46分),(47±2.6)分(43~50分),(65.4±2.3)分(62~68分)。术前、间隔器安置后、二期翻修后平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5°±3.5°)(70°-80°),(94°±4.2°)(90°~100°),(106。±4.20)(100°-110°)。总体感染消除率为83.3%。结论消毒后假体和抗生素骨水泥组成的间隔器在治疗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上有优良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 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导航或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提高髋关节假体位置准确度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翻阅国内外知名杂志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及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机器人厂商的相关宣传资料及报道的临床结果,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有效增加手术的精准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让术者手术过程更可控,可以根据患者解剖特点进行真正个性化手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机器人辅助系统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且目前只有少数文献报道显示使用机器人与术后疗效的提升有关。对于致力于进行患者个性化手术的外科医师,机器人辅助手术会成为更有效的助手。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相关研究深入,将会有更准确的分析机器人手术效费比的数据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病例,探讨THA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到2012年1月,本组接收的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1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坏死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THA术,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4个月(14-69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14个月因肺炎而死亡,出现脱位2例,其余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6.1分(33-6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3.6分(55-98分),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5.64,P〈0.05),其中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术后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1.5分(66-97分),较术前也有明显增加(t=17.59,P〈0.05)。其中优4例,良7例,可5例,死亡1例,优良率为68.8%。结论对于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的患者来说,THA早期临床效果较满意,可作为治疗的该类疾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不能忽视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风险的增加,而且长期效果主要与帕金森病的进展情况相关。因此在选择为合并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时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 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 B组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器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了解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侧假体位置准确性差异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118例,其中DAA共56例,男18例,女38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59.4±12.8)岁。PLA共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3.2±10.6)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术前畸形。髋臼侧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压配式假体。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侧假体外展角,CT平扫测量髋臼侧假体前倾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感染等并发症,DA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5±21.1)min,PL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2±11.2)min。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8.2±7.6)°,前倾角度为(14.9±4.5)°;PL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6.7±11.9)°,前倾角度为(18.7±7.3)°。两组患者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但PLA组患者假体前倾角高于D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DAA组的前倾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82%(46/56),PLA组为62.9%(39/62)。DAA组的外展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91%(51/56),PLA组为72.5%(45/62)。结论 DAA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安放准确性较PLA入路更稳定,且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更高,但两组外展角安放准确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前后联合入路(Gibson后外侧入路+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髋关节融合或强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治疗的37例因髋关节融合或强直而行THA的患者资料, 男28例、女9例;年龄(47.9±12.0)岁(范围26~72岁);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3例、陈旧性化脓性关节炎致髋关节融合9例、髋臼或股骨颈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致髋关节融合5例。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THA。评估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等, 术后行髋关节X线片评估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和股骨柄假体固定情况、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 3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7.6±16.8)min(范围129~190 min), 术中失血量为(850.0±10.8)ml(范围600~1 200 ml), 输血率为59%(22/37), 输血量为(420±45.0)ml(范围0~8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4.2±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