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的核素动态显像因子分析成象原理与方法,并对10例正常人和28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FHIN)病人进行了放射性核素显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AFHIN病人病变股骨的骨因子图像表现为明显浓聚,随病情加重股骨头头影像增大,且逐渐增浓。Ⅰ、Ⅱ期AFHIN病人软组织因子图像无异常,Ⅲ期以上者的软组织因子图像可见髋关节处有明显浓聚。因此,核素动态显像因子分析不但可以早期诊断AFHIN,而且对该病的分期判定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影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肺腺癌(LUA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亚型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238例LUAD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6~82岁, 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 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   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 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 均P < 0.0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 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 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健  周雯  宋秀宇  徐文贵  黄纯 《天津医药》2015,43(9):965-969
摘要: 目的 探讨天然产物衍生物冬凌草甲素对人肺癌细胞体外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冬凌草甲素处理人肺癌细胞系 A549 和 PC-9 后, 应用细胞增殖实验 (MTS) 法检测肿瘤细胞生长, Transwell 试验检测肿瘤侵袭能力, 黏附试验检测肿瘤黏附能力,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 Western blotting 和 Realtime-PCR 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 (CDK1)、 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 p53、 p21、 E-钙黏素 (E-cadherin)、 CD44、 β-catenin、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9、 p-AKT 和磷酸化酪氨酸激酶 (p-Src) 表达, 报告基因技术考察核因子 (NF) -κB 转录活性。结果 冬凌草甲素显著抑制 A549 和 PC-9 细胞的体外增殖、 黏附和侵袭, 将细胞周期阻滞在 G2/M 期, 冬凌草甲素促进 E-cadherin、 p53 和 p21 的表达, 下调 CDK1、 mTOR、 CD44、 β-catenin、 uPA、 MMP-2/9、 p-AKT 和 p-Src 表达和 NF-κB 转录活性。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抑制人肺癌细胞系 A549 和 PC-9 的体外侵袭能力,可能与其调节酪氨酸激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肝细胞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患者预后较差。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和正常细胞之间的葡萄糖代谢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恶性肿瘤摄取葡萄糖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然而,不同分化程度的HCC其葡萄糖代谢变化很大。18F-FDG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显像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包括HCC)的显像。全面了解HCC的葡萄糖代谢特性及其机制有助于临床更好地掌握PET显像在HCC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更为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及新的分子探针应用于HCC的疗效评价。笔者就HCC的葡萄糖代谢特点及在PET显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9Tcm-MIBI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及提示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于化疗前后分别行99Tcm-MIBI早期(10 min)与延迟(120 min)双时相显像,计算每例病人早期摄取率(EUR)、延迟期摄取率(DUR)及洗脱率(WR%)并进行比较。对99Tcm-MIBI显像结果进行疗效评价。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结果 8例病人化疗后99Tcm-MIBI显像阴性,达完全缓解(CR)。12例病人化疗后99Tcm-MIBI显像阳性,其中4例达部分缓解(PR),2例处于稳定(SD)状态,6例进展(PD)。将病人分为化疗有效组(CR+PR)12例,疗效不佳组(SD+PD)8例。20例病人化疗后DUR明显低于化疗前(1.2±0.7∶2.9±1.2,P0.05)。化疗有效组与疗效不佳组相比,前者化疗前的DUR值高于后者(2.9±1.2∶1.5±0.9,P0.05),WR%低于后者(21.9±2.4∶42.7±5.6,P0.05),而前者化疗后的DUR值低于后者(1.0±0.2∶2.0±0.3,P0.05)。结论 99Tcm-MIBI作为一种功能性显像,有助于预测、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GSMPI)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其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CRT植入且术前行GSMPI的CHF患者21例,经显像获得相位直方图带宽(PHB)、相位标准差(P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EDV)、静息灌注评分(SRS)及疤痕面积(SS)等功能参数。所有患者于CRT后半年复查心脏超声,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LVEF增高(差值>5%),且半年内无再住院记录为CRT有效,将入选患者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同时记录左室内最迟激动部位。结果:CRT有效组15例(71.4%),无效组6例(28.6%),两组患者各参数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以PSD、PHB差异最显著(P<0.01)。左室内最迟激动部位位于心尖部、前壁、间壁者10例(47.6%),下壁者6例(28.6%),侧壁者5例(23.8%)。结论:GSMPI能够“一站式”提供多项功能参数,心脏收缩同步性定量参数及心肌梗死疤痕面积等可应用于预测术后疗效,其中PSD、PSW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参考左室内最迟激动点及心梗疤痕部位,可应用于指导CRT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8.
比较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有胸腺肿瘤、生殖细胞性肿瘤、淋巴瘤等。前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依肿瘤大小、部位及良恶性的不同而异,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一般随瘤体增大才会出现胸痛、憋气等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漏诊。笔者选取2例前纵隔占位的病例,通过分析其18F-FDG PET/CT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原名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单克隆起源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组织细胞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征,主要以骨质破坏、良性局灶性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目前LCH发病原因不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50%以上病例发生于1~15岁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及多器官,起病情况不一,严重者可出现广泛的脏器浸润伴发热和体重减轻。以单纯骨破坏为表现的LCH易被误诊,因此笔者选取2例LCH病例,通过对其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成像(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2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乳腺癌原发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两组;基于PET图像和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形态学特征和PET代谢参数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结果 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在肿瘤直径、边缘、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累犯邻近皮肤乳头及PET代谢参数等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侵袭性(t=-3.19,χ2=7.30、8.10、5.34,t=3.80、3.30、3.42,P< 0.05)。构建的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 0.78~0.88),预测准确度为75.9%,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77.2%。构建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6(95%CI 0.81~0.90),预测准确度为77.2%,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75.9%。结论 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发挥重要价值,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PET代谢参数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上尽早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